口角肌肉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4-23 19:12
本文关键词:口角肌肉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蜗轴及口角周边的面部肌肉解剖结构复杂,不同的解剖特点与面部表情和形态差异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直接的解剖学研究和切片染色观察,对蜗轴及口角周边肌肉之间三维空间关系的描述相对较少,然而对于整形外科医生来说,熟悉了解蜗轴及口角周边肌肉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对面部软组织修复、面部年轻化手术及美容注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组织碘染色后Micro-CT扫描得到二维断层图片,再使用Mimics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全方面了解蜗轴及口角周边肌肉的结构,构建直观、准确、系统的三维立体模型。[研究材料和方法]选取2例无面部畸形的自然流产胎儿,切取唇颊部软组织,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小时后一个放入单质碘颗粒中熏染,另一个放入3.75%碘碘化钾溶液中(卢戈氏液)浸染。2天后取出碘蒸气(为固体升华)熏染的标本,行Micro-CT扫描;7天后取出卢戈氏液浸染的标本,行Micro-CT扫描。将扫描所获得的二维断层图片保存为Dicom格式,并导入Mimics(17.0)软件进行编辑,最终获得蜗轴及其周边组织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研究结果]1.本标本中可以观察到的组成蜗轴的肌肉主要有口轮匝肌、降口角肌、笑肌、颧大肌和颊肌。口角周围肌肉由皮肤层至粘膜层出现的顺序是:口缘部口轮匝肌、口周部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颧大肌近蜗轴部和提上唇肌、笑肌、颧大肌体部、颊肌。标本中的提口角肌纤维走向显示不明显。其中口轮匝肌肌纤维从浅肌肉层至深肌肉层都有存在,降口角肌肌纤维自出现后持续存在,直至颊肌肌纤维出现后才逐渐消失。口轮匝肌可分为口缘部口轮匝肌和口周部口轮匝肌,部分上、下唇的口缘部口轮匝肌肌纤维连续,这些肌纤维并非起源于蜗轴。2.蜗轴中可见明显的肌纤维,卢戈氏液浸泡后,由于横纹肌比胶原蛋白染色更明显,蜗轴表浅层由于含胶原组织较多大部分呈均质暗灰色(X射线衰减作用小),可见少许的纤维束。至中深层时,肌纤维明显增多,图像中可见较多来自周边肌肉的亮白色(X射线衰减作用大)纤维条索在蜗轴汇聚,在颊肌深层,蜗轴大部分由肌纤维组成。3.碘蒸气和卢戈氏液染色的对比:碘蒸气染色过程中,标本易发生脱水、皱缩,且碘蒸气对呼吸道、消化道有刺激性,实际可操作较复杂。而3.75%卢戈氏液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安全,浸泡时间适当延长对标本无明显的影响。在使用相同参数Micro-CT扫描后,3.75%卢戈氏液浸泡7天的标本较碘蒸气熏染2天的标本得到的图像更为清晰。[结论]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碘染色及Micro-CT扫描)构建了口角周边肌肉的三维立体结构,更好的体现组织的空间结构关系,并对其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蜗轴 面部肌肉 三维重建 碘染色 Micro-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22;R3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2
- 前言12-14
- 实验材料和方法14-15
- 一 实验材料14
- 二 Micro-CT扫描标本14
- 三 将获取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4-15
- 实验结果15-20
- 实验讨论20-24
- 参考文献24-30
- 致谢30-32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佳君;唇鼻肌肉系统三维断面解剖及初步生物力学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青;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图像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口角肌肉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2289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