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新的蚊浓核病毒AalDV-7的分离、鉴定和病原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30 15:32
研究背景: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Mosquito-borne viral diseases,MBVDs)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蚊虫防制仍然是综合蚊虫管理(Integrate mosquito management,IMM)计划中的核心干预策略,以减少MBVDs的传播。传统的化学农药是目前使用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控制蚊虫的方法,然而,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蚊虫也出现了杀虫剂抗性(Insecticide resistance,IR)问题,这使得开发新的蚊虫防制方法至关重要。而生物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为蚊虫的防制提供新的策略。生物防制主要应用蚊虫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天敌等来达到防治效果,对非靶标生物和有益生物无毒害,不危害生态系统,蚊虫对其不易产生抗性。蚊浓核病毒(Mosquitodensovirus,MDVs)属于蚊虫特异性病毒,特异性感染蚊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高滴度病毒可以直接杀伤蚊类,低滴度可以影响蚊类寿命、产卵量、孵化率等,从而降低媒介种群数量。目前多种MDVs的全基因组己经成功构建为感染性克隆质粒载...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3.?AalDV-7的基因组结构??Figure?1-3.?AalDV-7?genome?organization?
??结构蛋白基因NS1和NS2和结构蛋白基因VP的3'RACE?(图1-4C)。如图1-4C??所示,在VP3'RACE中仅检测到明显的条带,经过测序显示多聚腺苷酸化开始??于VP基因翻译终止密码子TAA的下游60nt。此外,NS1/NS2?3’RACE可扩??增出2511?bp的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与VP基因共有一个共同的TTS。??由于NS1?/NS2和VP基因共有共同的转录起始位点,理论上可从VP?5'RACE??获得2,336?bp的产物,但是在实验中未能扩増出相应大小的条带。因此,我们??通过RT-PCR来确认总RNA中确实存在该完整转录本(引物RTF和RTR),??结果与预期一致(图卜4D)。??A?RTf??4?VP^NP?WPS'P?RTR??1?NS2?;?NS1?I?I?VP??NS3_P?NS3.NP?VP3.P?VP3.NP??mRNA??■?|??Alternative?transcription?start?site??B??5'RACE?D??j?叮
12?h.p.t.后在pVP-DsRed中的细胞中观察到DsRed表达。在约48?h.p.t.后,??可以检测到最大荧光强度。可以观察到,NS1和NS2?DsRed融合表达蛋白均位??于C6/36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但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图1-7B)。三种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细胞核中(pNSl-DsRed和pNS2-DsRed的上行图片中),而NS1??和NS2在细胞核中也可呈现点灶状分布(pNSl-DsRed和pNS2-DsRed的下行图??片中)。这些结果表明NSl,?NS2和VP的NLS确实发挥了核定位功能,将蛋??白质从细胞质转运到细胞核中。NS1和NS2在病毒DNA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而VP主要聚集到细胞核中用于病毒组装。??A?pNSl-DsRed?pNS2-0sRed??\?IRsl?NS1?|?NS2 ̄|?i?DsRed?TlRsN?<?IRs|?NS1?|?NS2?j?DsRed?!?IRs^>??pVP?pVPNLS-DsRed??,1?n ̄\??v?IRs?NS1?l?NS2?DsRed?|JRs〉??B??DAP!?OsRed?Merge?DAPI?Osfied?Merge??图1-7.?AalDV-7的NSl,?NS2和VP蛋白的在C6/36细胞的亚细胞定位??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蜚蠊防制中的高科技新生物技术——利用信息素诱引的蜚蠊病毒生物防制技术[J]. 岳木生,张令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04)
本文编号:3258010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3.?AalDV-7的基因组结构??Figure?1-3.?AalDV-7?genome?organization?
??结构蛋白基因NS1和NS2和结构蛋白基因VP的3'RACE?(图1-4C)。如图1-4C??所示,在VP3'RACE中仅检测到明显的条带,经过测序显示多聚腺苷酸化开始??于VP基因翻译终止密码子TAA的下游60nt。此外,NS1/NS2?3’RACE可扩??增出2511?bp的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其与VP基因共有一个共同的TTS。??由于NS1?/NS2和VP基因共有共同的转录起始位点,理论上可从VP?5'RACE??获得2,336?bp的产物,但是在实验中未能扩増出相应大小的条带。因此,我们??通过RT-PCR来确认总RNA中确实存在该完整转录本(引物RTF和RTR),??结果与预期一致(图卜4D)。??A?RTf??4?VP^NP?WPS'P?RTR??1?NS2?;?NS1?I?I?VP??NS3_P?NS3.NP?VP3.P?VP3.NP??mRNA??■?|??Alternative?transcription?start?site??B??5'RACE?D??j?叮
12?h.p.t.后在pVP-DsRed中的细胞中观察到DsRed表达。在约48?h.p.t.后,??可以检测到最大荧光强度。可以观察到,NS1和NS2?DsRed融合表达蛋白均位??于C6/36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但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图1-7B)。三种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细胞核中(pNSl-DsRed和pNS2-DsRed的上行图片中),而NS1??和NS2在细胞核中也可呈现点灶状分布(pNSl-DsRed和pNS2-DsRed的下行图??片中)。这些结果表明NSl,?NS2和VP的NLS确实发挥了核定位功能,将蛋??白质从细胞质转运到细胞核中。NS1和NS2在病毒DNA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而VP主要聚集到细胞核中用于病毒组装。??A?pNSl-DsRed?pNS2-0sRed??\?IRsl?NS1?|?NS2 ̄|?i?DsRed?TlRsN?<?IRs|?NS1?|?NS2?j?DsRed?!?IRs^>??pVP?pVPNLS-DsRed??,1?n ̄\??v?IRs?NS1?l?NS2?DsRed?|JRs〉??B??DAP!?OsRed?Merge?DAPI?Osfied?Merge??图1-7.?AalDV-7的NSl,?NS2和VP蛋白的在C6/36细胞的亚细胞定位??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蜚蠊防制中的高科技新生物技术——利用信息素诱引的蜚蠊病毒生物防制技术[J]. 岳木生,张令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04)
本文编号:3258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25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