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炭疽杆菌荚膜表面寡糖抗原的合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08:09

  本文关键词:炭疽杆菌荚膜表面寡糖抗原的合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年平均炭疽发病人数为20000-100000例。同时,炭疽孢子由于具有重量轻、少量吸入即可致命的特点,可以制成生物武器,用于战争以及生物恐怖袭击。炭疽感染早期治疗首选抗生素,但对于中后期的炭疽毒血症治疗价值极其有限。而且,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所致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也给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做好炭疽感染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而在各种预防手段中,免疫接种是防控人类传染病最有效且经济的方法。传统的炭疽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炭疽杆菌疫苗,AVA(Anthrax Vaccine Absorbed)以及AVP(Anthrax Vaccine Precipitated)疫苗。这些疫苗都存在成分不明确、产量不稳定,免疫效果差、剂量难以掌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缺陷。因此,研发新型炭疽疫苗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及市场需求。炭疽感染依赖于炭疽杆菌的两大毒力因子:炭疽毒素以及荚膜。在炭疽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炭疽荚膜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如屏障作用,粘附作用,耐药作用,抵抗极端环境威胁等。因此,炭疽荚膜表面的多种特异性结构便成为了炭疽诊断与疫苗研发的热点靶标。近年炭疽荚膜表面一个特异性寡糖分子结构的阐明,又为发展炭疽疫苗提供了新的靶标抗原和分子基础。然而,单纯寡糖疫苗免疫原性较差,T-细胞非依赖性的抗体免疫反应发生率高。将糖抗原和载体蛋白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糖类抗原的免疫原性还能够将它们转化成T-细胞依赖性的免疫抗原。近年来,具有免疫原性的糖蛋白缀合物已逐渐成为新型疫苗的研发热点,目前已有数十种糖蛋白疫苗用于临床。本课题以常见的葡萄糖,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起始原料,采用乙酰基、苄基和对甲苯氧基等保护策略得到:单糖供体3、11和17及单糖受体5和7。经过连续的硫苷糖基化得到了四个炭疽寡糖化合物片段,包括:氨乙基-β-D-吡喃半乳糖基-(α1→3)-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3),氨乙基-β-D-吡喃半乳糖基-(α1→6)-(β-D-吡喃半乳糖基)-(α1→3)-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8),氨乙基-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α1→6)-(β-D-吡喃半乳糖基)-(α1→3)-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1),氨乙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β1→4)-(β-D-吡喃半乳糖基)(α1→3)-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4)。而后,采用戊二醛法将上述寡糖片段偶联至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得到了8个糖蛋白缀合物:TM-1,TM-2,TM-3,TM-4 TM-5,TM-6,TM-7,TM-8。目标化合物及关键中间体的结构均通过1H-NMR,13C-NMR,ESI-MS和HR-QTOF-MS,MALDI-TOF确证。对KLH偶联物的初步免疫学研究显示,三糖缀合物TM-4,TM-6能够在小鼠体内引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其中TM-4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较高。本研究验证了低聚糖对疫苗开发和其它免疫学研究的潜力。
【关键词】:炭疽杆菌 糖蛋白 化学合成 糖基化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缩略词表10-12
  • 第一章 前言12-18
  • 一、炭疽杆菌感染现状12-14
  • 二、历史上的炭疽战与现代生物恐怖袭击14-15
  • 三、炭疽致病机制15
  • 四、炭疽临床表现15-16
  • 五、炭疽的治疗与预防16-17
  • 六、多糖疫苗的研究进展17-18
  • 第二章 课题设计及逆合成分析18-26
  • 一、设计思想18-20
  • 二、逆合成分析20-21
  • 三、合成路线21-26
  • 第三章 实验部分26-43
  • 第一部分 化学实验部分26-41
  • 一、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26
  • 二、化学合成方法26-41
  • 第二部分 免疫学实验部分41-43
  • 一、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41
  • 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41-43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43-50
  • 一、中间体21的制备43
  • 二、化合物27的制备43
  • 三、化合物23的制备43-44
  • 四、二糖受体的选择44-45
  • 五、保护基的选择45-46
  • 六、正交法探索α-硫苷糖基化最佳的反应条件46-48
  • 七、ELISA检测结果48-50
  • 第五章 小结50-51
  • 参考文献51-56
  • 综述 O-型糖苷化反应研究新进展56-70
  • 参考文献64-70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情况说明70-71
  • 致谢71-72
  • 附录7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研究者确定炭疽杆菌基因组序列[J];传染病信息;2002年03期

2 ;对炭疽杆菌的基因和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年01期

3 张文元;炭疽杆菌芽胞的灭活[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年05期

4 索南多杰;;炭疽杆菌病的预防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年10期

5 李怀文,顾士圻;从猞猁脏器中分离出一株炭疽杆菌[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8年04期

6 梁旭东,,马凤琴,俞东征;模拟土壤环境中炭疽杆菌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5年05期

7 邓秀芳,海力且木,格热提,窦大庆,王明军,尔肯;吉尔吉斯坦国入境动物产品携带炭疽杆菌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年03期

8 梁旭东,杨珊,刘军,邱燕,马凤琴,俞东征;炭疽杆菌外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摘要)(英文)[J];地方病通报;1999年02期

9 赵光强;炭疽杆菌与炭疽病[J];潍坊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桂红;恐怖活动中的炭疽杆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连成;;炭疽杆菌生物战剂的研究现状[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2 徐明;毕玉海;李志杰;丁壮;;炭疽杆菌及炭疽病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徐明;毕玉海;李志杰;丁壮;;炭疽杆菌及炭疽病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好霞;王艳春;袁盛凌;王們;王令春;张兆山;刘纯杰;;炭疽杆菌S层蛋白SLH结构域多抗的制备及其在S层蛋白表达分析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显峰;炭疽杆菌与炭疽热[N];农民日报;2003年

2 陈瑜;红茶具有抑制炭疽杆菌的功效[N];科技日报;2008年

3 省预防医学会 李希明;炭疽杆菌和它的芽胞[N];山东科技报;2001年

4 毛磊;对炭疽杆菌发动“双重打击”[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新华;30分钟检测炭疽杆菌:快而准[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姚雪青 王伟健 王有佳 何勇;“苏州牛肉感染炭疽杆菌”是谣言[N];人民日报;2012年

7 记者 洪琦 张瑛;检测周期由7天缩短为24小时[N];宁夏日报;2009年

8 王有国;炭疽杆菌自述[N];家庭医生报;2006年

9 李争艳;国产消毒技术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通讯员 严鞠;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两项科研成果获州科技进步奖[N];博尔塔拉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雪芳;炭疽杆菌S-层基因sap和eag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黄蕾;炭疽杆菌荚膜表面寡糖抗原的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邵冬冬;炭疽杆菌芽胞外壁胶原样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扬州大学;2007年

4 谢应国;炭疽杆菌中性蛋白酶免疫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植懿丹;炭疽杆菌假想S-层蛋白BA3338的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6 高美琴;炭疽杆菌eag基因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韩威超;炭疽杆菌GNMT和GalE蛋白表达、纯化和结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8 唐恒明;炭疽杆菌假想S-层蛋白slp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王华贵;炭疽杆菌毒力大质粒的驱除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炭疽杆菌荚膜表面寡糖抗原的合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44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