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与OP9细胞共培养诱导人ES细胞向造血分化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2:07

  本文关键词:与OP9细胞共培养诱导人ES细胞向造血分化体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胚胎干细胞 OP9 细胞 共培养 造血干/前体细胞


【摘要】:背景:造血干细胞(HSC)是所有脊椎动物造血细胞形成的中心环节,移植后可完全重建造血功能,因此,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许多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地中海贫血、血液肿瘤)的关键。临床上,成体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及脐带血,而由于来源受限及免疫排斥极大地阻碍了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胚胎干细胞(ES)为一类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可无限扩增,且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潜能,解决了细胞来源受限、免疫排斥等问题,为人类再生医学和个体化细胞替代疗法提供了无限的细胞来源。ES细胞体外诱导造血分化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领域之一。其中,OP9细胞是常用的用于诱导造血分化的基质细胞系,传统的共培养诱导周期约为2-3周,耗时长,本实验选用该诱导方法进行实验,通过探究最佳OP9细胞的接种密度,以达到缩短诱导分化周期的目的,优化体外造血分化体系。通过体外诱导造血分化的技术,建立人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造血分化的平台,为干细胞治疗奠定基础,也为研究造血细胞的发生生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目的:探索OP9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的最优条件,为体外诱导分化及机制研究建立平台。方法:传统的与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OP9细胞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OP9细胞前期培养以及诱导分化过程的周期约为2-3周,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系的人胚胎干细胞株HN14,将OP9细胞设置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OP9细胞密度设置6个梯度即1.5,2.5,3.5,5.0,6.5,8.0×105/ml接种至10cm皿培养24h后,即与HN14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将OP9细胞按1.5×105/ml接种培养4天后,达到融合状态后进行共培养。通过观察形态变化、流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集落形成实验比较造血分化的效率。结果: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镜下观察,ES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分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过程中第8、10、12天的CD34细胞阳性率,对照组在第12天达高峰,CD34的阳性率达10%左右,相较而言,在实验组中,CD34的阳性率提前2天达高峰,即在共培养第10天达高峰,且分化效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值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中胚层的标志性基因BRACHYURY,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对照组在第6天达高峰,而实验组在第4天表达达高峰,这与CD34的表达高峰出现时间相一致。磁珠分选CD34+细胞进行集落形成实验,证实其具有向各系造血祖细胞分化的能力。本课题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OP9细胞需培养4天后进行共培养的方法相比,以5.0-6.5×105/ml密度接种OP9细胞培养仅24h,共培养10天即可达到与对照组相似的分化效率,使诱导分化的周期足足缩短了3-5天,大大提高了分化效率。结论:1.利用与小鼠OP9基质细胞共培养的诱导体系,在本实验室建立了体外诱导造血分化的平台,为之后的机制性研究实验奠定基础。2.探究最佳OP9细胞接种密度,以5.0-6.5×105/ml接种OP9细胞24h后诱导分化效率与传统方法一致,缩短了造血分化的诱导周期,优化体外诱导造血分化体系。
【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 OP9 细胞 共培养 造血干/前体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2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中英文对照表12-13
  • 前言13-15
  • 1 实验材料15-20
  • 1.1 实验仪器15
  • 1.2 实验耗材15-16
  • 1.3 实验试剂16-17
  • 1.4 试剂的配制17-18
  • 1.5 试剂主要成分说明18-19
  • 1.6 细胞株19-20
  • 2 实验方法20-29
  • 2.1 细胞株的冻融与传代20-22
  • 2.2 人ES细胞与OP9细胞共培养定向诱导造血分化22-23
  • 2.3 造血分化效率的评估与鉴定23-28
  •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28-29
  • 3 实验结果29-40
  • 3.1 人ES细胞及OP9细胞的培养及形态观察29-31
  • 3.2 人ES细胞与OP9共培养定向诱导造血分化31-40
  • 4 讨论40-45
  • 4.1 体外有效诱导人ES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的建立40-42
  • 4.2 体外诱导方法的改进42-43
  • 4.3 展望43-45
  • 5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综述 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49-65
  • 参考文献58-65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勇,刘健,许蜀闽,孙秉庸;介绍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法[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6年02期

2 吴昊;马颖;单爽;谭明乾;马小军;;可视化微囊化细胞共培养分离体系的建立[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05期

3 叶新红;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技术对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J];生殖与避孕;2001年03期

4 钟瑜;张春雪;潘善培;;人输卯管组织与小鼠胚胎共培养的初步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2年01期

5 张弘;丁晓燕;方廖琼;王智彪;乔海;;小鼠囊胚与黑色素瘤细胞共培养模型优化[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年05期

6 谢丽;孟芮;商澎;;细胞共培养技术在骨组织生物学中的应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年02期

7 刘洋;于滨滨;王为;马小军;贺欣;;微囊化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成骨分化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8 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张帆;白云龙;龚冬梅;王景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的建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4期

9 卢红艳;常立文;汪鸿;李文斌;;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庄利利;胡德宝;蔡丽娟;张也;李钟淑;方南洙;;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促进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机理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学栋;徐国兴;;联合共培养系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利;林志国;沈红;车彦军;白云龙;龚冬梅;;改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潘小平;李建州;周鹏程;虞晓鹏;杜维波;喻成波;曹红翠;李兰娟;;永生化人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细胞功能的共培养研究[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岩;罗奋华;吴应积;;大鼠曲细精管生殖细胞共培养和精子发生过程的观察[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强;运用组织工程方法填补马赛克手术遗留空腔的疗效及共培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促进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2 刘永琦;HMSC-bm与A549肺癌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分化及遗传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李香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与神经类细胞共培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海燕;1Gs恒磁场对共培养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和膜离子通道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陈文坚;三维共培养兔髓核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凌翔;5-氮胞苷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时的分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李光辉;外周血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禹晓东;嗅鞘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宣强;有/无共培养条件下前列腺上皮、间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表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陈原;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的三种共培养方法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将与皮肤组织块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大鼠皮肤创面后对愈合效果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常献;人软骨终板干细胞与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陈秋月;骨毮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细胞共培养对细胞X椫场⒖蠡癐L-1β分泌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建杰;共培养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婵娟;miRNAs在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AML细胞耐药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胡云凤;直接接触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田启云;药用紫锥菊不定根液体共培养技术[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春晖;静电纺纤维负载共培养细胞膜片构建组织工程关节盘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刘炫;心脏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窦房结细胞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10 刘红梅;CRABP2基因过表达逆转卵巢癌铂类耐药对肿瘤微环境影响探究及卵巢癌3D共培养初探[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45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645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