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epsilon毒素突变体疫苗的相关基础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epsilon毒素突变体疫苗的相关基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气荚膜梭菌 epsilon毒素 定点突变 重组疫苗 肠毒血症
【摘要】: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之一。该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根据其中的四种主要外毒素α、β、ε以及ι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五个型别,分别是A、B、C、D和E型。在四种主要的外毒素中,由B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ε毒素是一种剧烈的致病因子,能够导致羔羊和犊牛的肠道致死性疾病以及绵羊和山羊等动物的坏死性肠炎或者肠毒血症。由于ε毒素所导致动物的以上疾病具有发病急、死亡快及病程短等特点,使抗生素的治疗没有显著的意义,给世界各地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疫苗,和传统的ε毒素的脱毒疫苗相比,重组ε毒素的减毒疫苗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本研究首先通过结构变化和定点突变的方法筛选减毒或无毒的ETX突变体蛋白,具体方法是以本实验室留存的分别带有pET-His-etx和pTIG-etx载体的菌株为基础,根据QuikChange Lightning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操作说明书设计多对定点突变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分别对两个载体进行多位点的定点突变,将PCR产物用DpnI酶(可专一消化带有甲基化的DNA)消化后进行测序验证,将测序无误的载体转化到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LysS中。挑取单克隆菌落于5 m L的LB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将扩增后的菌液保存在冰箱,同时进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菌体按照1:100的比例转接到500 mL LB培养基中,在37℃培养箱中培养至A600值0.6-0.8时加入IPTG诱导剂,使其终浓度为1 mM,然后置于16℃的摇床中过夜诱导。将诱导后的菌液8000 r/min离心15 min后去上清,沉淀用PBS重悬后再次离心去上清,沉淀用100 mL蛋白纯化A液重悬后,超声破碎菌体。破碎的悬液在8000 r/min的转速下离心15 min收集上清,随后上清用0.45μm孔径大小的滤膜过滤后备用,用NaOH溶液清洗纯化仪,然后使蛋白纯化A液进入纯化仪,紧接着进过滤后的上清,再进一次蛋白纯化A液后进蛋白纯化B液,使用Ni2+柱对诱导后的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实验对纯化后的蛋白纯度鉴定,western-blot实验对蛋白的抗原性进行鉴定。将超滤浓缩后的各突变体蛋白进行细胞毒性和动物毒力实验,分别用MTS法和改良寇式法计算细胞的CT50和小鼠的LD50以此验证各突变体蛋白的减毒效果。将减毒效果比较明显的epsilon毒素各突变体蛋白进行后续系列实验,以此阐明突变体蛋白的减毒机制。首先选取对etx敏感的mdck细胞进行细胞结合实验,将不同浓度的各突变体蛋白和mdck细胞孵育后,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15min,用5%的bsa封闭后和anti-his单克隆抗体孵育,最后和hrp荧光基团标记的羊抗鼠igg孵育。分别用多功能读板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mdck细胞表面的各突变体蛋白进行检测。随后对突变体蛋白在mdck细胞上的七聚体形成能力进行检测,将突变体蛋白和mdck细胞孵育后高温裂解细胞,用裂解后的细胞液悬液进行western-blot实验。然后使用钙离子探针检测突变体蛋白的成孔能力,将钙离子探针和mdck细胞孵育后清洗干净,用含有cacl2的hbss缓冲液将突变体蛋白稀释到不同的浓度,将稀释好的缓冲液和mdck细胞孵育,并实时在多功能读板仪中连续读取荧光值,以荧光值的变化来反映突变体蛋白的成孔能力。最后采用圆二色谱实验对各突变体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检测,以pbs作为背景,测定蛋白在190-260nm处的紫外吸收。选取四种突变体蛋白中减毒幅度最大的retxy196e-c蛋白作为抗原进行小鼠的免疫实验。首先对抗原的免疫剂量和免疫途径进行优化,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20只,设置三个抗原免疫剂量和两个免疫途径,7个实验组分别是5μg皮下免疫组,5μg腹腔免疫组,10μg皮下免疫组,10μg腹腔免疫组,15μg皮下免疫组,15μg腹腔免疫组和1个pbs免疫组。小鼠共免疫三次,每两天测量一次小鼠体重,每次免疫一周后尾静脉采血进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在第三次免疫一周后取部分小鼠进行天然毒素的攻毒实验,蛋白免疫组的小鼠设置三个剂量,分别是100×ld50,500×ld50和1000×ld50天然毒素,而pbs免疫组的小鼠设置一个10×ld50天然毒素攻毒剂量。另一部分小鼠取脾脏和全血,小鼠的脾脏经过裂解破碎后对其中t淋巴细胞进行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t淋巴细胞中两种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比例。小鼠的全血经离心后取上清和等体积的重组天然毒素retx在37℃孵育30min后加入到mdck细胞或腹腔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观察免疫后小鼠血清的体外中和能力。为了验证由突变体蛋白retxy196e-c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与天然毒素retx和retxy196e-c之间的亲和力差别,将两种蛋白包被在酶联板中,分别和小鼠的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孵育,用不同浓度的nh4scn洗脱的方式进行亲和力指数的测定。通过本研究方法,成功构建和表达了四种etx突变体蛋白retx、retx-c、retxy196e以及retxy196e-c,并通过实验验证了c-末端和196位氨基酸突变都能减弱epsilon毒素的毒性且两种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中c-末端主要通过影响epsilon毒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继而影响了成孔和七聚体的形成来减弱epsilon毒素的毒性,而196位氨基酸突变只是微弱的影响了成孔和七聚体的形成。动物实验和活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蛋白rETX-C和rETXY196E的小鼠LD50值为110,000,rETX的小鼠LD50值为7910,而突变体蛋白rETXY196E-C的小鼠LD50值为1770,000。说明只突变Y196位氨基酸或只加入C-末端时,其对细胞和动物的毒性减弱幅度相似,Y196为氨基酸突变一定通过某种机制影响了epsilon毒素的毒性,但是具体是通过哪种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动物免疫实验结果显示,减毒幅度最大的突变体蛋白rETXY196E-C能够较好的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使其产生较多且同时具有体内体外中和活性的抗体。在6个实验组中,15μg皮下免疫组的小鼠80%能够抵抗1000×LD50天然毒素的攻击,皮下免疫组的小鼠能够抵抗500×LD50天然毒素的攻击,而腹腔免疫组的小鼠只能抵抗100×LD50天然毒素的攻击。病理实验结果显示,PBS免疫组的小鼠在经过1000×LD50天然毒素的攻击后,小鼠的脑部出现了大量的空泡状坏死,小鼠的肾出现了严重的出血坏死。而15μg剂量组皮下免疫方式的小鼠在遭受1000×LD50天然毒素的攻击后,其肾脏和脑部的病变坏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上结果表明,免疫后的小鼠能够明显减弱天然毒素对其敏感器官的损伤。说明皮下免疫方式优于腹腔免疫,15μg剂量优于其他两个剂量。抗原抗体亲和力实验结果显示,由蛋白rETXY196E-C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与rETX和rETXY196E-C之间的亲和力没有显著差别。因此,通过这种结构变化和定点突变的方式筛选epsilon毒素候选疫苗是可行的,同时重组蛋白rETXY196E-C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可作为ETX的候选疫苗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 epsilon毒素 定点突变 重组疫苗 肠毒血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92-33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4
- 第一部分 产气荚膜梭菌epsilon毒素减毒突变体的构建及减毒机制的研究14-35
- 1 材料与方法15-21
- 1.1 材料和试剂15
- 1.2 主要仪器15
- 1.3 细菌的培养,质粒的提取15
- 1.4 突变引物的设计15-16
- 1.5 突变基因引入载体16-17
- 1.6 突变质粒的转化、鉴定17-18
- 1.7 突变体蛋白的表达、纯化18
- 1.8 各突变体蛋白的浓缩、定量18-19
- 1.9 突变体蛋白的动物毒力实验19
- 1.10 减毒突变体蛋白的免疫实验19
- 1.11 突变体蛋白的细胞毒性实验19
- 1.12 突变体蛋白的七聚体形成实验19
- 1.13 突变体蛋白和MDCK细胞的结合能力实验19-20
- 1.14 减毒突变体蛋白的成孔能力实验20
- 1.15 圆二色谱实验20-21
- 2 结果21-33
- 2.1 PCR鉴定结果21-22
- 2.2 定点突变后基因测序结果比对22-23
- 2.3 蛋白表达与纯化23-27
- 2.4 蛋白定量27-28
- 2.5 突变体蛋白的动物毒性实验28
- 2.6 四种突变体蛋白的western-blot实验28-29
- 2.7 减毒重组蛋白的细胞毒性实验29
- 2.8 四种减毒重组蛋白的七聚体形成实验29-30
- 2.9 减毒重组蛋白的细胞结合实验30-31
- 2.10 重组蛋白的成孔能力比较31-32
- 2.11 圆二色谱实验32-33
- 3 讨论33-35
- 第二部分 重组减毒突变体蛋白rETX~(Y196E)-C的小鼠免疫效果评价35-48
- 1 材料与方法36-40
- 1.1 材料36
- 1.2 突变体蛋白rETX~(Y196E)-C热稳定性实验36-37
- 1.3 小鼠的领取和培养37
- 1.4 减毒蛋白和佐剂混合及动物免疫37
- 1.5 免疫后小鼠的攻毒实验37
- 1.6 小鼠血清的抗体效价测定及抗原抗体的亲和力测定37-38
- 1.7 免疫后小鼠血清的体外中和实验38
- 1.8 病理损伤实验38
- 1.9 免疫小鼠体内的细胞因子检测38-40
- 2 结果40-46
- 2.1 蛋白的热稳定性实验40
- 2.2 免疫过程中小鼠体重变化40-41
- 2.3 免疫后小鼠的攻毒实验41-42
- 2.4 免疫后小鼠血清的抗体效价42-43
- 2.5 抗原抗体亲和力实验43
- 2.6 体外中和实验43-44
- 2.7 病理损伤实验44-45
- 2.8 流式细胞实验45-46
- 3 讨论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4
- 个人简历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恒奇,徐秀英,陈琳,黄培堂;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突变体的溶血栓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年06期
2 周红霞;周梅仙;吴洁;胡卓逸;刘景晶;;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突变体的克隆、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白常乐;;鼠疫杆菌的诱导维生素依赖突变体的发生率[J];地方病译丛;1979年03期
4 任启生;;IL-6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1年03期
5 吴松泉,刘丽,欧阳应斌,,黄培堂,梁植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的构建和表达[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王潇,沈心亮,应莲芳,苏彩霞,吴敏,郑荣梁;基因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突变体的构建[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年02期
7 白应林,王玮,陈玲爱,翁曼丽,马志方;淀粉酶生产菌(Bacillus subtilis BF-7658)孢子形成突变体的分离和特性[J];遗传学报;1977年04期
8 胡忠,彭丽萍,蔡永华;一个黄绿色的水稻细胞核突变体[J];遗传学报;1981年03期
9 刘宝英,聂尚海,杜清友,丁红梅,刘农乐,王会信;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其鉴定[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9年02期
10 梁秋娟;张华莉;涂自智;肖献忠;;热休克转录因子1及其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小平;陈芳远;卢升安;周开达;;空间环境诱发水稻突变体特异亲和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戴新宾;张荣铣;许长成;匡廷云;;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光抑制特性研究[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金卫华;曹军卫;姚保利;雷铭;;细菌视紫红质多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天岑;王奎锋;李连维;陈静;蒋华良;沈旭;;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突变体的结构对其聚合-活性关系的提示[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鹏丽;王宁宁;;微型番茄黄叶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程备久;mail.hf.ah.cn);李展;mail.hf.ah.cn);朱苏文;mail.hf.ah.cn);李纯;mail.hf.ah.cn);李培金;mail.hf.ah.cn);谢传晓;mail.hf.ah.cn);;玉米对生突变体的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7 许晓明;张荣铣;;水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吸收光能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魏玉波;梁乃亭;布哈丽且木;;水稻永绿突变体及应用价值[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10 夏宗芗;邬键;甘建华;黄仲贤;;细胞色素b_5的一系列突变体的晶体结构及其与性质、功能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张克;我科学家发现水稻衰老调控分子机制[N];科技日报;2014年
2 钱海丰 编译;植物耐盐基因的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3 记者 冯卫东;美发现能控制小鼠胖瘦的基因[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错误折叠的因素及其分子机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子栋;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其突变体蛋白对芳香族污染物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Syed Noor Muhammad Shah;黄瓜品系9930诱导突变体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康乐群;家蚕新突变体4龄幼虫致死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史贵霞;大豆子叶折叠突变体cco的转录组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胡运高;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TAREK MOHAMED AHMED SOLIMAN(罗大力);通过γ-射线辐射处理菊花外植体筛选花色和花型突变体[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濵;斑马鱼造血突变体的大规模筛选以及髓系过氧化物酶缺陷突变体smu68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逢举;陆地棉极短纤维突变体的遗传、精细定位与表达谱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旭;番茄rin突变体胎萌的生理机制及rin在胎萌中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VWF-A1突变体G561S的亲和力变化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谷慧英;芥菜开花整合子SOC1与开花抑制因子SVP、FLC蛋白相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5年
3 蒋发明;斑马鱼消化器官突变体的遗传筛选和Ubel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抗体生产[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帆;叶绿体体积和数目的改变对拟南芥抗逆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正洁;拟南芥叶绿体J-蛋白突变体鉴定及功能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玲;水稻长护颖突变体和条纹叶突变体的基因鉴定与qRT-PCR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秦亚芝;一个水稻分蘖角度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任云;一个水稻小粒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进;一份水稻叶尖枯萎突变体xynln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陈华伟;一份辐射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8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79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