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不同棘球蚴抗原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1:26

  本文关键词:不同棘球蚴抗原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细粒棘球蚴 抗原 树突状细胞 吲哚胺 -双加氧酶 免疫逃避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的棘球蚴抗原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s)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情况。方法从C57BL/6小鼠股骨中分离出骨髓细胞,用小鼠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后,获得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分别用重组抗原B(rAgB,15μg/ml)、小鼠细粒棘球蚴囊液(MHF,5 mg/ml)、γ干扰素(IFN-γ,1 000 U/ml,为阳性对照)和RPMI 1640完全培养液(阴性对照)刺激DCs,于18、24和48 h后收集细胞和细胞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的表面标志物CD40、CD80、CD86和I-A/I-E的阳性表达情况,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检测各组的IDO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的色氨酸(Try)浓度。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Cs受rAgB和MHF刺激后,其表面标志物CD40、CD80、CD86和I-A/I-E的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刺激24 h后,rAgB组的CD40、CD86和I-A/I-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60±2.69)%、(35.50±4.38)%和(57.30±4.38)%,与MHF组[(38.00±3.54)%、(53.00±3.39)%和(77.10±1.70)%]和阴性对照[(37.95±3.61)%、(19.55±1.06)%和(85.45±1.6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T-PCR结果显示,刺激18、24和48 h后,rAgB组的IDO mRNA水平[(9.20±0.01)、(29.44±0.02)和(16.48±0.04)]和MHF组的[(9.67±0.02)、(17.52±0.01)和(16.81±0.01)]均高于阴性对照组[(2.46±0.01)、(7.77±0.01)和(10.56±0.01)](P0.01),rAgB组和MHF组IDO mRNA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LC结果显示,刺激18、24和48 h后,rAgB组DCs上清中的色氨酸浓度[(23.65±0.64)、(13.95±1.06)和(19.05±0.64)μmol/L]均较其他3组低,刺激24 h后的色氨酸浓度与阴性对照组(22.90±0.14)和MHF组(20.65±0.3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条件下,rAgB、MHF均可上调DCs表面IDO的表达,作用24 h后,rAgB上调IDO的能力强于MHF。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新疆包虫病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病外科;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 抗原 树突状细胞 吲哚胺 -双加氧酶 免疫逃避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No.2008211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800967)~~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是哺乳动物肝外组织中惟一催化色氨酸(Try)沿犬尿氨酸途经分解代谢的限速酶[1],该酶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避、同种异体胎儿的排斥反应和抗病毒感染,因而被认为是免疫反应中的一个调节阀[2]。目前,在寄生虫感染的相关研究中发现,IDO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有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文颖;;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6期

2 谢启超;王玲俐;朱波;陈正堂;;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肿瘤局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1期

3 赵建幸;罗雪美;詹一鸣;陈波;朱鼎良;;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双检测器同时测定人尿中犬尿氨酸和犬尿喹啉酸[J];检验医学;2009年09期

4 戴向晨;刘彤;瞿紫微;朱理玮;王鹏志;;诱导小鼠树突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12期

5 陈新华;温浩;卢晓梅;张金辉;林仁勇;郑树森;;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的制备、纯化及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05期

6 单骄宇;纪卫政;吐尔洪江·吐逊;李亮;张传山;林仁勇;温浩;;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诱导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云;;吲哚胺2,3二加氧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2 郭芝刚;曾军;张锦宏;何玉文;;丁酸钠通过下调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1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吲哚胺-吡咯2,3-双加氧酶的表达[J];重庆医学;2013年08期

3 葛文华;何金洋;;SIV感染CEM×174细胞后CTLA-4、FOXP3、IDO mRNA的变化[J];中国热带医学;2009年03期

4 赵智成;戴向晨;刘彤;朱理玮;;IFN-γ诱导的供体脾脏DC对受体小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1年14期

5 孔令雷;匡春香;杨青;;IDO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9年02期

6 单骄宇;李海涛;吐尔洪江·吐逊;张雪;李亮;林仁勇;温浩;;慢性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型及其功能状态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年12期

7 单骄宇;纪卫政;吐尔洪江·吐逊;李亮;张传山;林仁勇;温浩;;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诱导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02期

8 熊婷;崔英霞;;早期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发生与蜕膜中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12期

9 单骄宇;李海涛;吐尔洪江·吐逊;肖晋;李亮;林仁勇;温浩;;细粒棘球蚴抗原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动态观察[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年09期

10 刘晓霞;朱明;徐琦;丁剑冰;;寄生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聪达;猴AIDS模型外周血免疫病毒学指标动态变化及艾可清治疗猴AIDS模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张汝鹏;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胃癌免疫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3 单骄宇;细粒棘球蚴致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4 许书倩;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ITP发病中的意义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宏伟;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小鼠脾内移植肝细胞功能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常英英;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外周血IDO的检测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3 廖月香;SIV感染CEM×174细胞后免疫调控分子mRNA动态变化及中药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丁梅;色氨酰tRNA合成酶表达对BALB/c小鼠淋巴瘤动物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树建;低色氨酸培养基与色氨酸代谢产物联合抑制T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孟存仁;肝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次鹏;我国包虫病流行近况[J];地方病通报;2002年03期

2 张亚楼,温浩;包虫病中的免疫逃避作用[J];地方病通报;2003年02期

3 曾明,邓江波,魏瑶,吴晓茜,刘文琪;树突状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01期

4 张文颖;;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年06期

5 刘清泉;黄长形;;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感染免疫[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8期

6 付尚志;肿瘤的免疫功能研究现况[J];临床军医杂志;2002年05期

7 张国昌;高平进;沈杰;朱鼎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HR尿液中犬尿喹啉酸含量的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8 彭福华;钟秀风;胡学强;王敦进;朱灿胜;王玉鸽;;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53期

9 赵鸿,古涛,王翔,丁强,张元芳;白细胞介素-10诱导的大鼠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10 周景师,窦科峰,付蓉,孙凯,李海民;GM-CSF调节树突状细胞对移植免疫应答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树华;树突状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和呈递[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 程惠华,张志锋,陆志范;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08期

3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细胞因子对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扩增作用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年01期

4 王国强,钟翠平,范强,傅继东,顾云娣,黄辉,叶胜龙;小鼠肝癌抗原粗提物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研究[J];解剖学报;2000年S1期

5 盛立霞,邱国强,谢晓宝,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两种白血病细胞抗原负载DC的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应答的比较[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2期

6 单骄宇;纪卫政;吐尔洪江·吐逊;李亮;张传山;林仁勇;温浩;;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诱导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02期

7 展德文,刘向昕,张兆山;树突状细胞和癌症的免疫学治疗[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6期

8 李晓艳,中岛格,董频;喉咽癌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表达[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04期

9 薛海筹,裘丽妹,张永红,朱震霞;D型凝胶大柱分离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S1期

10 常凌爱,路士华,杨莉;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学中的作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裕安;罗小玲;梁安民;匡志鹏;吴继宁;;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研究[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罗小玲;谢裕安;梁安民;匡志鹏;吴继宁;;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机理研究[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张弘超;梁健;郭大伟;魏云涛;姜晓峰;金俊哲;;多烯紫杉醇联合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牛洪泉;董震;董芳永;雷霆;薛德麟;;树突状细胞在脑胶质瘤自体免疫治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刘定华;李永哲;胡朝军;佟大伟;张蜀澜;;系统性红斑狼疮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及其与疾病活动性关系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温端改;欧阳骏;樊彩斌;侯建全;严春寅;浦金贤;李纲;农绍军;;IKK2dn体外转染对大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兽医免疫[A];第七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巍;;IgE Fc介导的DNA疫苗靶向树突状细胞治疗花生过敏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葛长勇;吴南屏;李鸿钧;和占龙;张光明;孙茂盛;;SV40对猴树突状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树突状细胞型癌症疫苗再受质疑[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7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顾巧丽;CpG ODN对树突状细胞及其分泌的exosomes抗肿瘤免疫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3 柴国林;Hca-F榄香稀复合瘤苗抗原—卡介苗热休克蛋白复合物(H_(TA)-HSP70_(BCG))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4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宫安静;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6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9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10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1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801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