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小鼠巨噬细胞(RAW.) 细胞模型
【摘要】: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g离心5min后37℃共孵1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h)TNF-α升高较快,9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教研室;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小鼠巨噬细胞(RAW.) 细胞模型
【分类号】:S852.61;R378
【正文快照】: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又称类鼻疽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2006年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它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有很高的误诊和死亡率,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1-2]。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俐,韩藕儿,赵忠利,王菊英,端青,陆振豸,张我东,赵春生;海南岛人群类鼻疽血清学调查及该地首例病人发现的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群;黄幼生;;类鼻疽病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11期
2 孙琼芳;涂蓉;;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6期
3 李建斌;黄奕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肺脓肿一例及文献复习[J];现代医学;2008年04期
4 宋阳;类鼻疽杆菌:一个有待认识的环境卫生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5期
5 李群;曾彗明;张和军;;皮肤类鼻疽病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6 俞安乐;陈海;李群;;12例类鼻疽的影像表现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年11期
7 李俐,陆振豸,韩藕儿,张我东,赵忠利;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年05期
8 范春梅,周建华,陈旋武,李志雄,温旺荣,朱永华;恒河猴类鼻疽假单胞菌感染死亡一例报道[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振豸,张我东,莫卓寿,王永香,范翔九,梁家权,欧阳新民;动物体内类鼻疽菌的分离[J];中国兽医杂志;198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双林;;细胞维持离子高(或低)浓度的随机过程论模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2 郑从义,童攒,应松成,屈三甫,王在时;猪瘟病毒野强毒株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初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6期
3 苏明皓,徐宝强,袁其平,童峥嵘;电脉冲对细胞的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5年03期
4 王志强;王怡;詹林盛;;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1期
5 桂宾;;科学家建立人类衰老的细胞模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6 应松成,郑从义,屈三甫,张楚瑜,王在时;猪瘟病毒野毒株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J];中国病毒学;2002年01期
7 冯团诚;庄南生;;虚拟细胞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信息学;2007年02期
8 林晓钢;潘英俊;郭永彩;张玮;赵一石;;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癌细胞模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9期
9 王定江;;非线性年龄依赖细胞分裂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08期
10 高丽;夏雪山;;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系统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江波;张天宝;;药物ADMET中的细胞模型[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秦慧迪;刘兆平;;RBL-2H3细胞模型在评价药物致敏性中的应用及展望[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刘朝晖;胡海涛;马东亮;;重组人BDNF对Alzheimer病细胞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4 环奕;宋光明;李彩娜;冀立霞;申竹芳;;靶向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A];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药物靶点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张颖;杨艺敏;胡林森;;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前体氧化修饰水平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林;朴景华;楚fI;张,
本文编号:886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88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