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区细胞BDNF表达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区细胞BDNF表达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使RNA 酶联免疫吸附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摘要】:目的1.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样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2.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血液中BDNFm RNA水平的表达及帕罗西汀治疗PTSD的机制。方法1.探讨PTSD样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研究过程:选用6~7周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1d组、7d组、14d组),应激组建立PTSD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海马细胞中BDNF的表达差异。2.探讨PTSD样大鼠血液中BDNFm RNA水平的表达。研究过程:选用6~7周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正常组、应激组、应激+用药组。应激组、应激+用药组建立PTSD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用药组(帕罗西汀)按照10 mg/(kg·d)的剂量给与帕罗西汀14天。14天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三组大鼠血液中BDNF m RNA的变化。3.统计方法:使用“上海惠诚心理测验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化,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因相关数据为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Mann-Whitney U检验法。P0.05双侧检验,为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应激后大鼠海马BDNF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1d组和7d组无差异;与14d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BDNF的下降不是即时发生的。2.应激组大鼠血液中BDNF m RN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用药组)大鼠血液中BDNF m 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应激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正常组海马BDNF含量高于应激组(14d组),应激后BDNF的水平有所下降,但其变化过程是缓慢的,BDNF可能成为精神创伤后应激的生物学标志之一。2.PTSD样症状大鼠血液中BDN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提示BDNF mRNA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参与了PTS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帕罗西汀对PTSD大鼠BDNF m RNA水平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使RNA 酶联免疫吸附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语表10-11
- 前言11-13
- 第一章 创伤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细胞中BDNF表达的影响13-19
- 一 材料与方法13-17
- 1.研究对象与材料13-14
- 2.研究方法14-17
- 3.统计分析17
- 二 结果17-19
- 第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血液中BDNFm RNA水平表达19-26
- 一 材料与方法19-24
- 1.研究对象与材料19-20
- 2.研究方法20-23
- 3.数据与统计分析23-24
- 二 结果24-26
- 第三章 讨论26-29
- 1.SPS&S与PTSD26
- 2.BDNF的结构与功能26-27
- 3.BDNF与PTSD的伴随症状27
- 4.BDNF MRNA与PTSD的相关性27
- 5.帕罗西汀与BDNFMRNA27-28
- 7.小结28
- 8.研究不足28-29
- 第四章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综述33-44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46
- 导师评阅表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冈,刘金凤;癌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2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3 孙晓春,喻剑峰,余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4期
4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6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7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8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9 张克让,徐勇,刘中国,杨辉,宋丽萍,薛云珍,卢莉,彭超英,车志强,武海涛,原天岗,冯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和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10 孙萍;王兴荣;;1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1030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3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