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4 23:24
本文关键词: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
【摘要】:背景儿童转换型癔症(Conversion disorder(CD)in children)又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障碍、内脏功能障碍等躯体症状,起病与应激事件有明确关系,病程多迁延反复。近些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D检出率也随之增加。CD患儿多以躯体症状就诊,由于部分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易误诊为躯体疾病,给予不必要的治疗,延误病情,造成心理及经济负担。目前有关CD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综合报道较少。目的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为CD的早期诊断、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27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选取30例河南某小学及某中学的健康儿童的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o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收集资料,通过两组儿童相关数据比较,分析CD发病影响因素,并对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D患儿一般资料:(1)性别:男15例(55.56%),女12例(44.44%)。(2)年龄分布:7岁1例(3.70%),8岁4例(14.81%),9岁7例(25.93%),10岁3例(11.11%),11岁6例(22.22%),12岁2例(7.41%),13岁2例(7.41%),14岁2例(7.41%)。(3)发病时间:3月份2例(7.41%),4月份4例(14.81%),5月份3例(11.11%),6月份4例(14.81%),7月份3例(11.11%),9月份8例(29.63%),10月份1例(3.70%),11月份1例(3.70%),12月份1例(3.70%)。2.CD发病前诱因如下:学校压力大12例(44.44%),不愿上学5例(18.52%),躯体疾病7例(25.93%)同学矛盾3例(11.11%)。3.CD患儿性格:外向不稳定型11例(40.74%),外向稳定型3例(11.11%),内向不稳定型8例(29.63%),内向稳定型5例(18.52%)。4.家庭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中,两组儿童在父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6.289,P=0.000)、父过分干涉(t=-2.106,P=0.040),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t=-2.218,P=0.031)、母惩罚严厉因子(t=1.238,P=0.000)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过分干涉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母亲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其他各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2)家庭环境:两组儿童在亲密度(t=-3.407,P=0.001)、矛盾性(t=3.310,P=0.002)及娱乐性(t=-2.555,P=0.013)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亲密度、娱乐性低于对照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5.其他相关因素:文化因素(农村、城市)、是否留守、是否住校、躯体因素为影响C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95%CI不包括1),遗传因素、学业负担、老师批评、同学矛盾、学习成绩为非独立相关因素(P0.05)。6.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症状23例(85.19%),消化系统症状18例(66.67%),循环系统症状14例(51.85%),呼吸系统症状7例(25.93%),其他3例(11.11%)。(2)一种临床症状的6例(22.22%),两种临床症状12例(44.44%),三种临床症状3例(11.11%),四种及以上临床症状6例(22.22%)。(3)不同性别的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7.误诊情况:门诊病例10例,初步诊断均为CD。住院17例,误诊9例,误诊比例高达52.94%。结论1.CD患儿的发病年龄集中在8-11岁之间;发病时间集中在4-9月份,9月份达高峰。2.起病前有明确的心理诱因。3.CD患儿以外向不稳定型性格为主。4.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留守、住校、躯体因素为CD发病的影响因素。5.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出现两个及以上系统的临床表现。6.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临床工作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询问病史,减少误诊、误治。
【关键词】:儿童 转换型癔症 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 误诊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7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4
- 资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28
- 讨论28-37
-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3
- 综述 儿童转换型癔症研究进展43-60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1-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觉纯,严才荣;集体发作儿童转换型癔症37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0年02期
2 邓红真 ,燕海霞;儿童转换型癔症26例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7期
3 王院方;儿童转换型癔症18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4 郭爱萍;;儿童转换型癔症误诊2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01期
5 田明德;;儿童转换型癔症25例报告[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田明德,张桂杰,孟庆瑞,田青;儿童转换型癔症25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年03期
7 郑帼;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1998年03期
8 何益群,马四海,张绍荣;儿童转换型癔症1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年01期
9 卢显栋,戴菊兰,艾尔肯,温倩木,杨铸远,徐军,买买提尼牙孜,李云,马贵林,依米尼牙孜;儿童转换型癔症集体发病32例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6期
10 付桂玲;郑素华;马道瑞;;家长在儿童转换型癔症集体发作心理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璐莎;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033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337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