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Slitrk家族及BDNF基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19 15:32

  本文关键词:Slitrk家族及BDNF基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Slitrk BDNF 强迫症 基因 microRNA 影像遗传


【摘要】:[目的]探索Slitrk家族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强迫症患者Slitrk家族、BDNF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应用Mass 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对636例强迫症患者、612例健康对照者Slitr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9531519、Slitrk5基因SNP rs9582391、BDNF基因SNP rs6265、mi R-195基因SNP rs78312845、mi R-30a-5p基因SNP rs2222722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应用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技术,检测并比较40例强迫症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Slitrk1、Slitrk5、BDNF基因表达水平。2.Slitrk家族、BDNF基因多态性对脑灰质结构影响的研究:采集23例强迫症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磁共振数据,比较两组灰质体积差异脑区,并比较上述各基因SNP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差异脑区灰质体积的影响。[结果]1.强迫症患者Slitrk家族、BDNF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1)Slitrk1基因SNP rs9531519、Slitrk5基因SNP rs9582391、BDNF基因SNP rs6265、mi R-30a-5p基因SNP rs2222722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强迫症组、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 R-195基因SNP rs78312845因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故后续数据分析中将这一位点剔除)。2)以性别、早发/晚发、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为亚组划分依据,比较不同亚组强迫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各SNP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发现晚发强迫症患者组Slitrk5基因SNP rs9582391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6,p=0.044),晚发强迫症患者携带等位基因A(基因型为AA/CA)的频率较健康对照组低,但经FDR多重检验校正后,这种差异未达统计学有意义水平(q=0.176)。其余亚组强迫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3)Slitrk5基因SNP rs9582391三种基因型强迫症患者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everity Scale,Y-BOC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1,p=0.033)。4)强迫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itrk1(倍数变化=-1.01,p=0.500,q=0.500)、Slitrk5(倍数变化=-1.07,p=0.032,q=0.096)、BDNF(倍数变化=1.01,p=0.498,q=0.747)基因表达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Slitrk家族、BDNF基因多态性对脑灰质结构影响的研究:1)强迫症患者以下脑区灰质密度较健康对照者增加:中脑,左侧苍白球,尾状核头,缘上回,右侧角回,颞叶,枕叶,楔回。2)Slitrk1基因SNP rs9531519位点基因型不同的强迫症患者中脑灰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16,p=0.002);mi R-30a-5p基因SNP rs2222722位点基因型不同的健康对照者中脑灰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3,p=0.045)。[结论]1.Slitrk5基因可能影响强迫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Slitrk5基因SNP rs9582391位点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强迫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不同。2.Slitrk1基因SNP rs9531519可能通过影响皮质-纹状体环路外结构,尤其是中脑结构,参与强迫症发病。3.本研究不支持强迫症患者BDNF基因SNP rs6265及对其起调控作用的mi R-30a-5p基因SNP rs2222722基因型分布频率、BDNF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有差异,不支持不同基因型对强迫症患者脑灰质结构有影响。
【关键词】:Slitrk BDNF 强迫症 基因 microRNA 影像遗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16-18
  • 绪论18-27
  • 第一部分:强迫症患者Slitrk家族、BDNF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27-59
  • 引言27-31
  • 1 研究对象31-33
  • 1.1 病例组31
  • 1.2 正常对照组31-33
  • 2 研究方法33-42
  • 2.1 研究工具33-34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34
  • 2.3 实验方法34-41
  • 2.4 统计分析41-42
  • 3 研究结果42-55
  • 3.1 各组人口学资料特征42-43
  • 3.2 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析43-53
  • 3.3 Slitrk1、Slitrk5、BDNF基因表达水平53-55
  • 4 讨论55-59
  • 4.1 Slitrk1、Slitrk5、BDNF及相关microRNA基因SNP分型55-57
  • 4.2 Slitrk1、Slitrk5、BDNF基因表达水平57-59
  • 第二部分:Slitrk家族、BDNF基因多态性对脑灰质结构影响的研究59-74
  • 引言59-64
  • 1 研究对象64-65
  • 1.1 病例组64
  • 1.2 正常对照组64-65
  • 2 研究方法65-68
  • 2.1 研究工具65-66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66
  • 2.3 实验方法66-67
  • 2.4 统计分析67-68
  • 3 研究结果68-71
  • 3.1 OCD组、NC组人口学资料特征68
  • 3.2 OCD组、NC组灰质体积比较68-70
  • 3.3 Slitrk1、Slitrk5、BDNF及相应microRNA基因SNP分型对差异脑区灰质体积的影响70-71
  • 4 讨论71-74
  • 4.1 强迫症患者脑灰质结构特点71-72
  • 4.2 相关基因SNP对脑灰质结构特点的影响72-74
  • 总结74-76
  • 参考文献76-84
  • 附录84-99
  • 附录 1: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84-93
  • 附录 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93-97
  • 附录 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97-99
  • 致谢99-10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获奖励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娟,张宁;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2期

2 刘盈,李鸣杲,丁宝坤,金魁和,王玉,李晓东;强迫症与活性氧自由基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4期

3 梁海翔,李刚;对强迫症的再认识[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4 郭慧荣;强迫症的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4期

6 王振,江三多,肖泽萍;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7 白战生,高志勤,何建忠;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8 郭慧荣,肖泽萍,张海音;强迫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3期

9 何天香;1例强迫症伴焦虑抑郁病人的治疗[J];中国校医;2003年03期

10 张岚;强迫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统;;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谢明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进展[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旺信;;大学生强迫症15例门诊治疗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4 唐卫东;李培芬;王瑛;;门诊强迫症咨询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远岭;;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梁炜;张迎黎;吕路线;;强迫症治疗前后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雪梅;崔东红;王振;范青;徐海婷;仇剑];陈珏;张海音;江开达;肖泽萍;;中国汉族早发性强迫症是独立的强迫症亚型[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符卫仙;蒋泽宇;;非难治性强迫症和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特征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金艺峰;;烦恼的“全爸爸”——1例强迫症治疗体会[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史梅芳;;强迫症治疗的案例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玉菊;患强迫症后切莫急“刹车”[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文鸽;你有信息强迫症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罗玉菊;强迫症者最忌“急刹车”[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姚剑锋;竞争日趋激烈白领易患强迫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牧野;过分追求完美会加重强迫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翁晖亮;儿童也患强迫症[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袁新文;警惕“教育强迫症”[N];人民日报;2011年

8 王劲松;都市人的心理“陷阱” 强迫症[N];北京科技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刘芬;强迫症成白领高发病[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鲍鹏山;道德强迫症[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媛;Slitrk家族及BDNF基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占世坤;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干预措施[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金凤;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荣梅;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12年

3 单筱雯;氟伏沙明联合认知—应对疗法对强迫症疗效及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刘洁;中国汉族群体神经肽S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袁红豆;强志消迫散治疗小儿强迫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陈茜;强迫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靳红;强迫症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ERP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胡思思;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马天雪;国内强迫症心理治疗效果的元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萌;强迫症个案治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1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061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