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网络 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首先探讨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局部和全局拓扑属性的特征性改变情况,进一步分别研究首、复发单相抑郁障碍以及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连接模式的差异,同时研究这些异常脑网络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从而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发病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招募抑郁障碍患者,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参加研究。所有被试进行3.0T结构(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扫描,并于扫描当天收集所有被试的行为学资料及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评估患者病情。首先,所有受试的影像学数据应用FSL软件包进行头动和涡流校正等预处理过程;然后,利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utomated anatomical labeling,AAL)将整个大脑划分为90个区域,同时对全脑白质纤维进行确定性纤维追踪(Fiber assignment by continuous tracking,FACT);最后,基于复杂理论方法构建所有受试的脑白质网络。从以下方法探讨:(1)从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角度,对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脑白质网络的小世界属性值、平均聚类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及节点的介数中心度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将差异脑区的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与患者的病程进行相关分析。(2)从脑网络局部拓扑属性角度,对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脑白质网络的节点连接强度、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属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将差异脑区的节点局部效率属值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3)从脑网络信息传输效率角度,对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脑白质网络的网络效率及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将差异脑区的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4)进一步,按照首发和复发因素将抑郁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对首、复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以及首发与复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的节点度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将差异脑区的节点度属性值与患者的病程和抑郁发作次数进行相关分析。(5)另外,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脑白质网络的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将差异脑区的节点的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6)进一步,将抑郁患者分成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两组,并且,招募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首先,对三组脑白质网络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分别对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以及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最后,将差异脑区的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均使用错误发现率(falsediscoveryrate,fdr)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矫正,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fdr矫正后p0.05)。结果:(1)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小世界和核心节点分布属性与病程的相关性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结构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额上回眶部(p=0.03,fdr校正后)和左侧壳核(p=0.02,fdr校正后)介数中心度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海马介数中心度属性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50,p=0.016)。(2)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局部属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额中回眶部(p=0.03,fdr校正后)和海马(p=0.02,fdr校正后)以及右侧海马旁回(p=0.02,fdr校正后)局部效率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额中回眶部(p=0.00,fdr校正后)聚类系数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额中回眶部局部效率属性值与hamd-17总分呈负相关(r=-0.48,p=0.02)。(3)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效率属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网络分别与相匹配的随机网络比较:网络全局效率均与随机网络相似;网络局部效率均大于随机网络。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网络平均全局效率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2)。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额上回眶部(p=0.04,fdr校正后)和左侧颞中回颞极(p=0.03,fdr校正后)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额上回眶部全局效率属性值与hamd-17总分呈负相关(r=-0.46,p=0.02)。(4)首、复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节点度属性与病程和抑郁发作次数的相关性首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壳核度属性值较对照组下降(p=0.01,fdr校正后);复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p=0.03,fdr校正后)和左侧壳核(p=0.02,fdr校正后)度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复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度属性值较首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下降(p=0.04,fdr校正后);抑郁障碍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网络核心节点分布区域类似,其中左侧壳核为两组共同的核心节点;抑郁障碍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度属性值与抑郁发作次数(r=-0.42,p=0.00)、病程(r=-0.41,p=0.00)呈负相关。(5)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背外侧额上回(p=0.03,fdr校正后)、眶部额下回(p=0.03,fdr校正后)以及扣带回前部(p=0.03,fdr校正后)介数中心度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而右侧尾状核(p=0.02,fdr校正后)介数中心度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上升;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脑网络核心节点分布差异主要位于左侧前额叶以及枕叶;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介数中心度属性值与17-hamd总分(r=-0.52,p=0.03)呈负相关。(6)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网络节点全局效率属性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全局效率属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包括左侧扣带回前部(p=0.00,fdr校正后)以及右侧内侧额上回(p=0.00,fdr校正后)、尾状核(p=0.00,fdr校正后)和苍白球(p=0.00,FDR校正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内侧额上回(P=0.02,FDR校正后)和丘脑(P=0.03,FDR校正后)以及右侧内侧额上回(P=0.03,FDR校正后)和右侧苍白球(P=0.00,FDR校正后)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内侧额上回(P=0.00,FDR校正后)以及扣带回前部(P=0.00,FDR校正后)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下降;而右侧尾状核(P=0.04,FDR校正后)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健康对照组上升。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扣带回前部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下降(P=0.02,FDR校正后);而右侧尾状核(P=0.03,FDR校正后)以及苍白球(P=0.04,FDR校正后)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上升。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扣带回前部全局效率属性值与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43,P=0.04)呈负相关。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右侧内侧额上回和尾状核全局效率属性值分别与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49,P=0.04)以及阻滞因子分(r=-0.56,P=0.02)呈负相关;而右侧内侧额上回全局效率属性值与发病年龄(r=0.51,P=0.04)呈正相关。结论: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局部和全局拓扑属性均存在一定的异常,这种异常的脑网络影像学指标与患者特定的临床特征有关,这可能是抑郁障碍出现不同临床表型的潜在病理机制。
【关键词】:抑郁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网络 临床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英文摘要8-13
- (1)前言13-21
- (2)对象与方法21-31
- (3)结果31-47
- (4)讨论47-58
- (5)结论58-60
- (6)参考文献60-70
- 文献综述70-77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77-81
-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77-80
- (2)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勇贵 ,张心保 ,李箕君 ,张宁 ,张石宁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2 姜可伟,王杉,李嘉,尹慕军,杜如昱;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11期
3 周华琳,王清芳,陈玲;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9期
4 于建军,苏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9期
5 林汉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许毅;减少抑郁障碍的全球负担:世界14个地区抑郁障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7 余慧珠;王祖兵;卢伟;;职业紧张与抑郁障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8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9 任夫乔;;抑郁障碍罪犯的心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0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王民洁;徐斌;梁亚琼;王志勇;柯晓燕;刘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毅然;京城60万人抑郁障碍为何六成没就医[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范华锋 蒋廷玉;近15%的中学生患抑郁障碍[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9 卫健;应重视精神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乔冬冬;中国汉族人群HTR3B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伟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建淮;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5 张林;安徽省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人抑郁障碍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6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李黎黎;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应用于抑郁障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8 青格勒;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与抑郁障碍临床特点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9 荀健;慢性病毒性肝炎抑郁障碍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艾丽;沈阳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中抑郁障碍构成比和医生诊断状况调查[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6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10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