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颈内动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7:30
本文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颈内动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性痴呆 颈内动脉 移植 主动回避反应 凋亡 周围生长相关蛋白-43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脂酶 乙酰胆碱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蛋白
【摘要】:背景与目的 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ural system,CNS)损伤后的修复相当困难。目前人们将精力集中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和脊髓病变上[1-6]。胚胎干细胞移植是治疗CNS疾病最有希望的手段之一[7-8],但其受取材困难、免疫排斥和伦理学等因素的限制[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活跃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10-11],其取自自体,抗原表达弱,引起的免疫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低,且来源丰富,取材简便,易于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并增殖速度快,能够满足细胞移植所需数量,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BMSCs在体外适当的条件下经培养诱导后高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nestin、β-tubulinⅢ、MAP2、GFAP、NeuN等[12],并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样细胞[13-20];且在脑外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3,21-26]。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智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中老人的健康,发病率逐年上升,至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积极开展BMSCs移植治疗V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意义深远。本研究将BrdU标记的BMSCs经颈内动脉输注入VD大鼠体内,观察BMSCs透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在脑实质内存活、迁移和分布情况,并观察大鼠行为和认知功能、脑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同时探讨BMSCs对脑内周围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海马区细胞凋亡和胆碱能系统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cific enolase,NSE)与S-100蛋白含量的影响,阐明颈内动脉移植BMSCs对VD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1.BMSCs的提取、分离、培养和扩增采用淋巴细胞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法。 2.BMSCs BrdU标记在加入20ng/mLNGF、RA基础上,加入BrdU使浓度为5μmol/L,在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诱导分化48h。 3.实验动物分组随机分对照组(n=126)、模型组(n=126)和治疗组(n=126);又分2、4、8W三个时相点。 4.动物模型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模型。治疗组于术后24h颈内动脉输入BMSCs,浓度为1.2×107/mL,注射剂量0.5mL。 5.脑组织内BMSCs检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BMSCs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及其分布特点。 6.脑组织内GAP-43和海马区(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采用S-P免疫组化法。 7.海马凋亡细胞检测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PT nick end-labelling,TUNEL)法。 8.海马区乙酰胆碱(Acetyl choline, Ach)含量和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检测采用Hestrin碱性羟胺比色法。 9.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 adsordent assay,ELISA)。 10.行为学检测运用主动回避反应(active avoidance reaction,AAR)检测学习、记忆能力。 11.病理学观察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1.BMSCs培养24h后细胞贴壁,3~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呈集落样生长,形成多个克隆团样结构;10d左右80%~90%融合,下层为梭形和多角形的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约占90%左右,另有较少的小圆形多形细胞,折光率较高。传代后细胞生长潜伏期短,增殖迅速,呈梭形或扁平,排列规则,为漩涡状或流线形生长。BMSCs诱导30min后胞体变小,胞质向核周收缩,由梭形变成圆形,折光性增强,伸出轴突样突起,发出树突样次级分支,类似神经元样细胞,并与相邻的细胞胞体或突起相连,形成类似网络的联系;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96.7%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 2.BMSCs在脑实质中广泛分布,富含血管区域多,围绕血管周围;主要迁移聚集至海马、大脑皮质等区域,并有局灶聚集现象。术后2W治疗组大鼠脑内可见较多BrdU免疫阳性细胞(4151±320),4W后有所减少(2818±186),8W仅见少量存活(92±19)。 3.术后2、4、8W时,治疗组大鼠脑内GAP-43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 4.术后2、4、8W时,模型组大鼠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㩳0.01)。术后2W时治疗组大鼠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㩳0.05),4、8W时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㧐0.05)。术后2、4、8W时治疗组大鼠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 5.术后2、4、8W时,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海马ChAT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6.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升高(P0.01)。 7.术后2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NSE含量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W时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8W时降至最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W时治疗组大鼠血清NSE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4、8W时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8.术后2、4、8W时,模型组大鼠血清S-100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8W时治疗组大鼠血清S-100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㩳0.01或P㩳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9.术后2、4、8W时,模型组大鼠AAR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治疗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均高于模型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 10.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呈缺血缺氧性弥漫性损伤,以大脑皮质区及海马为主;部分细胞核可见固缩、碎裂、溶解、变性、坏死或脱失,胞浆致密,炎细胞浸润。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程度减轻。 结论 1.BMSCs颈内动脉移植可透过VD大鼠BBB迁移聚集在脑缺血易损伤部位存活,使脑内GAP-43、海马ChAT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表明BMSCs可促进神经元轴突修复、再生,有利于胆碱能神经元分化、生长和突触功能的重建。 2.颈内动脉移植BMSCs后,治疗组VD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低于模型组。表明BMSCs对于保护VD大鼠脑海马神经细胞,减少细胞凋亡有较好的作用。 3.BMSCs治疗后VD大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程度明显减轻;结合海马区Ach含量、AchE活性以及血清NSE、S-100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表明BMSCs可明显改善VD大鼠胆碱能系统功能,有效减轻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损伤程度,,对神经细胞修复、增殖及突触联系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4.颈内动脉移植BMSCs可显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海生;陈振锋;李海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9期
2 王蕊,杨秦飞,唐一鹏,房良敏,胡京红,贾绪东,洪庆涛;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改进[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3 张琳;刘广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11年03期
4 项鹏,夏文杰,王连荣,陈振光,张丽蓉,张秀明,李艳,李树浓;丹参注射液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白晓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增殖分化信号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5期
6 李晓晓;张博爱;李俊敏;刘宇;于晓云;崔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_1区EphB2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世伟;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卒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137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1372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