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疼痛抑郁共病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11 17:38

  本文关键词:疼痛抑郁共病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突触可塑性 色氨酸代谢 郁症 抗抑郁药 大鼠 强迫游泳实验 多巴 抗抑郁效应 镇痛作用 炎症因子


【摘要】:正临床研究发现,30%~60%慢性疼痛患者伴有抑郁症状[1],抑郁症患者也表现出头痛、背痛等慢性疼痛症候群。疼痛与抑郁常同时存在,且对相似的治疗有反应,因此推测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疼痛和抑郁的关系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去甲肾上腺素(NA)与5-羟色氨(5-HT)、多巴胺与奖赏系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突触可塑性、炎症因子与色氨酸代谢等方面阐述疼痛抑郁
【作者单位】: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0一医院麻醉疼痛科;
【分类号】:R749.4
【正文快照】: 临床研究发现,30%~60%慢性疼痛患者伴有抑郁症状[1],抑郁症患者也表现出头痛、背痛等慢性疼痛症候群。疼痛与抑郁常同时存在,且对相似的治疗有反应,因此推测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疼痛和抑郁的关系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去甲肾上腺素(NA)与5-羟色氨(5-HT)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Urmila M Aswar;Padmaja P Kalshetti;Suhas M Shelke;Sharad H Bhosale;Subhash L Bodhankar;;Effect of newly synthesized 1,2,4-triazino[5,6-b]indole-3-thione derivatives on olfactory bulbectomy induced depression in rat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2年12期

2 左灿;李海英;卿之驹;陈远林;;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年21期

3 李康;李真;潘富伟;;李康教授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验[J];光明中医;2014年07期

4 邓惠慧;郭久晴;杨晓苏;李芳;杨玲;彭暮云;;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BDNF/TrkB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年01期

5 陈嘉;顾丰华;赵绪韬;刘翔;董文心;张渊;;抗抑郁药文拉法辛、氟西汀及米氮平的神经保护及神经营养作用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5年05期

6 罗飙;;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8期

7 罗非;张建新;郑希耕;周明洁;;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S1期

8 傅松年;王江涛;谭立文;胡楠楠;党海红;;抑郁症首次发病维吾尔族、汉族患者血清白介素-2、6及其可溶性受体水平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9 冯新梅;;黛力新对伴有躯体疼痛的抑郁症患者痛觉诱发电位P250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9期

10 李梦诗;顾申;周玲君;;慢性疼痛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4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木林;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延髓腹后内侧核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怡;关节炎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谷氨酸及其转运体的改变[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春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大脑皮质发育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李花;BDNF及其前体蛋白在炎性痛中的调控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俊英;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海马神经元可塑性及胞内MAPK/ERK信号通路活动关系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6 张楠;Noggin和BDNF基因修饰的BMSCs、羟基红花黄色素A、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彭云丽;慢性应激诱发抑郁行为的炎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张斌;儿童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心理社会发生机制[D];南开大学;2013年

9 胡博;CB1受体参与电针镇痛作用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董毅;类药性小分子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薇薇;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痛觉过敏[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娟;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3 马丽斌;丙泊酚和七氟烷对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4 吴芳芳;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王希文;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丰毅;丹酚酸B的抗抑郁作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梁伟东;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刘淑宝;DISC1在脑白质发育中的表达及其在胶质细胞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9 张春风;探讨简易神经筛查方法和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炎症因子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风险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屈晓鹏;脑深部电刺激自身给药大鼠伏隔核区ΔFosB的表达及药物戒断后抑郁行为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衰老从40岁开始[J];生物学通报;2004年08期

2 孙树敏;刘皓;;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与突触可塑性[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席艳;万建华;邓锦波;;突触可塑性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和体视学测量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年05期

4 肖胜;章军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张涛;;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神经振荡和信息流研究(英文)[J];生理学报;2011年05期

6 唐玲;唐荣伟;唐晶;任筠筠;;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袁锦楣,李彤,杨俊华;突触可塑性研究——Ⅰ.整肌胆碱酯酶—银、金联合染色法的建立及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周玲;杨世若;;短时程的突触可塑性[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2年04期

9 郭敏;李刚;;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3年06期

10 王晓英,张均田;突触可塑性与相关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慧;王青云;;突触可塑性影响下的第一类神经元网络的同步分析与放电转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吴鹏飞;胡壮丽;杨远坚;王芳;陈建国;;巯基化合物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董智强;陈旭;曹立梅;;神经激肽B1受体与突触可塑性[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建国;王芳;胡壮丽;王伟;吴文宁;;能量代谢调节激素对离子通道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5 吴正治;李明;李映红;张晓丽;贾秀琴;陈蔓茵;;天泰1号对自发老年性痴呆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电镜定量研究[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贺文彬;张俊龙;陈乃宏;;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突触可塑性的分子开关?[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雍政;颜玲娣;宫泽辉;;噻吩诺啡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8 吴巧凤;卢圣峰;余曙光;;沉默突触在突触可塑性及针灸促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探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澎涛;潘彦舒;黄启福;贾旭;严京;王永炎;;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胡前胜;董胜璋;陈学敏;;神经细胞粘附分子与学习记忆[A];2003年全国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都军区总医院 张虎军;大脑越用越灵有科学依据[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立达;小脑浦肯野细胞长时程突触可塑性若干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史学锋;阈下神经活动对大鼠视皮层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萱;早期维生素A缺乏对智力发育及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庄平;培养大脑皮层感觉运动神经元活动依赖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年

5 段婷婷;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朱槞槞;频率和时间模式依赖的海马突触可塑性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曹发乐;持续性伤害诱导的大鼠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突触可塑性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8 刘晔;突触可塑性及行为学相关的离子通道和信号传导通路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曹栋;吗啡成瘾对海马组合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10 龚能;抑制性氨基酸及其转运体调节海马神经网络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富勒醇对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离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叶晨静;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赵江;研究突触后膜NMDA受体在突触内外侧向移位对突触可塑性的可能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4 高杨;非动作电位依赖的突触前后配对刺激诱导大鼠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广辉;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动力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晓丽;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龄小鼠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颖;应激对前额叶皮层、丘脑突触可塑性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云芝;基于突触可塑性的神经信息传递的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彭志勇;mTOR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可塑性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熊佳佳;持续惊厥后幼年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及BDNF表达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72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172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