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相关基因Shank3在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闭症相关基因Shank3在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Shank3 发育 大脑皮层 锥体神经元 自闭症
【摘要】:背景自闭症是一类由严重的神经发育失调而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行为方式刻板和兴趣狭窄。近年来因自闭症发病率逐年攀升,社会负担大等原因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自闭症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已得到公认,然而自闭症的神经发育学机制依然尚未阐明。因此,对自闭症行为相关神经环路的探索,尤其是从发育角度的研究已然成为探索自闭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重要方向及突破口。目前对于自闭症发病的基因学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发现了众多可能的与自闭症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基因,如MeCP2,FMR1,PTEN,NF1,UBE3A,Shank3等。其中通过对自闭症病人的基因学研究表明,位于人染色体22q13.3上的Shank3基因突变是导致自闭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选取Shank3基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其编码的兴奋性突触后致密体折叠蛋白可以与突触后谷氨酸受体及信号分子和骨架蛋白桥联而发挥作用。研究表明Shank3在兴奋性突触的形成和维持谷氨酸受体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并且Shank3基因敲除的小鼠可出现明显的自闭样行为。然而Shank3如何参与大脑,尤其是大脑皮层发育过程呢?以及在自闭症模型中,Shank3如何在发育过程中累及皮层神经元发育从而诱发自闭样行为?解答以上问题对于深入阐明自闭症的发育学机制至关重要。.本课题将对此进行探讨。目的1.观察Shank3蛋白在成年小鼠大脑皮层内的表达分布模式及细胞化学特点。2.研究Shank3基因在小鼠大脑皮层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及分布特点。3.观察Shank3基因对小鼠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影响。4.探索Shank3基因对小鼠大脑皮层不同发育期兴奋性突触功能的影响。方法1.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Shank3免疫阳性分子在大脑皮层组织内的分布及细胞化学特点。2.懫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大脑皮层内Shank3 mRNA的表达量变化。3.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Shank3蛋白在大脑皮层内的表达量变化。4.构建Shank3下调质粒,并通过胚胎电转技术,观察Shank3基因表达下调后对锥体神经元发育的影响。5.引入Shank3B KO小鼠,应用Golgi染色技术,并通过sholl分析观察Shank3基因敲除对不同发育期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影响。6.联合传统Golgi染色技术-共聚焦成像-Imaris重塑方法,观察Shank3基因敲除对不同发育期锥体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7.基于Shank3 KO转基因动物模型,利用离体脑片电生理膜片钳记录方法,探讨Shank3敲除对不同发育期大脑皮层兴奋性突触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年小鼠大脑皮层内,Shank3免疫阳性细胞在前扣带回皮层(ACC)和感觉区皮层(S)内,分布广泛且成高表达;而在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细胞中,Shank3的表达量很低。2.成年小鼠大脑皮层中,Shank3与Ibal和GFAP在细胞中不存在共存情况;表达Shank3的细胞几乎都表达NeuN,而表达NeuN的细胞并非全部表达Shank3;在神经元中Shank3分子和兴奋性投射神经元的标志物CaMKⅡ分子几乎全部共存,而与抑制性的GABA能神经元的标志物GAD67分子大多不共存。3.在ACC区和S区,Shank3免疫阳性分子在锥体神经元的胞体,顶树突和基树突中均有分布,而在其他区域,Shank3分子主要定位于神经元突起中。4.小鼠在出生前其大脑皮层内Shank3的mRNA的表达量很低,在出生后1周其表达量开始增加,到达2周后表达量显著增加,之后其表达趋于平稳。从胚胎期到出生后2周,小鼠大脑皮层内Shank3蛋白表达量稳定且较低,从3周开始,其表达量显著增加,之后趋于平稳。5.出生后1周,小鼠大脑皮层内,Shank3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主要集中于M2区及S区,从出生后2周开始,其免疫阳性细胞开始主要集中于ACC区,M区及S区,到达4周其分布和成年小鼠Shank3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几乎一致。6.应用胚胎电转方法,下调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内Shank3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小鼠出生后1周,其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的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从出生后2周开始,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开始发生改变,表现为神经元突起缩短,并出现迂回突起,到达3周该现象更加明显。7.观察不同发育期Shank3B KO小鼠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形态,发现出生后1周Shank3B KO小鼠较正常小鼠锥体神经元的顶树突和基树突长度和分支数及树突棘密度均没有发生改变。但出生后2周的Shank3BKO小鼠较正常小鼠锥体神经元的顶树突和基树突的长度缩短,基树突的分支数减少且树突棘密度减少。到达3周后,Shank3B KO小鼠的锥体神经元顶树突的长度显著缩短,并且基树突的分支数也显著减少,基树突和顶树突上树突棘数都明显减少。8.出生后1周的Shank3B KO小鼠ACC区锥体神经元sEPSC的幅度和频率均无显著变化,但AMPA受体介导的I-O曲线明显左移。出生后2周的Shank3B KO小鼠ACC区锥体神经元sEPSC的幅度和频率均减小,但AMPA受体介导的I-O曲线无明显变化。出生后3周的Shank3BKO小鼠ACC区锥体神经元sEPSC的幅度和频率均减小,且AMPA受体介导的I-O曲线明显左移。结论1.Shank3分子在大脑皮层内表达分布不均一,在特定区域表达量高。2.Shank3分子在大脑皮层不同发育阶段,其分布模式及表达量均不同。3.在小鼠出后1周时,Shank3基因对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发育及其功能几乎没有影响。4.在小鼠出生后2周及之后,Shank3基因对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发育及其功能影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进霞;;二氢卡因酸盐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贺立新;卢大华;;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形态发育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12期
3 周浩;刘烨;梁锦平;陈恒胜;邵建玲;;母子隔离应激增加幼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3期
4 范玲玲;王红伟;胡志红;任爱红;胡咏梅;杨东伟;;5-羟色胺-7受体激动剂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5 吴庆,任俊,陈助华,冯鉴强,陈培熹;孕烯酮硫酸酯对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型K~+通道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7年04期
6 李建国;徐造诚;;脚趾截除后大鼠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持续性增强(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7 刘宇炜;黄丹;陈晓青;许晓利;艾永循;;甘氨酸对大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串连动作电位影响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张兵,荔志云,王义萍,侯家骥;老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空泡变性”的观察[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张卫鹏;史学峰;邢咏新;赵堪兴;;发育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变化[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郭艳艳;张晓楠;招明高;;BKCa通道对小鼠杏仁核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芳;刘深泉;沈力;;锥体神经元拓扑结构的发放特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刘宣亮;刘深泉;;大脑皮层回路中锥体神经元的分岔现象[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3 李炎烽;刘深泉;;单个锥体神经元树突轴突的房室模型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殿仕;井口敞惠;李继硕;东英穗;;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后电流的生后发育[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李晓明;李建国;胡平;高天明;;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钙电流的双向变化[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李晓明;李建国;胡平;王颖;高天明;;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型钙电流的双向变化[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武胜昔;;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新起源[A];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2年
8 嵇晓华;张雪寒;李葆明;;激活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β受体增强兴奋性突触传递[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刘利华;刘深泉;;低钙溶液中CA1锥体神经元放电波形的数值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蒋娟;汪萌芽;;氯胺酮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LTP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争意;Erbin对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焦慧凤;TMEM108和ErbB4在突触发育和突触传递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6年
3 杨静;自闭症相关基因Shank3在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钱云;神经系统seipin缺失对Aβ细胞毒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5 孙鹏;天然小分子DV21抗癫痫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王文挺;大鼠海马结构下托锥体神经元膜共振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王殿仕;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后电流和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8 李建国;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外向整流氯离子单通道特性及脑缺血后通道活动持续性增强[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9 刘玉燕;暗饲养对大鼠初级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特征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魏春玲;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活动依赖的长时程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琴;两类CA1锥体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付欣;卡巴胆碱对初级听皮层第V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静;白藜芦醇对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急性缺氧性反应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4 吴小慧;锥体神经元Nipbl敲除小鼠发育迟缓和行为异常[D];浙江大学;2017年
5 李慧;激活胆碱能受体对小鼠初级听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闫凤侠;联合式学习记忆诱导小鼠桶状皮层锥体神经元功能可塑性的机理[D];蚌埠医学院;2013年
7 向炜;人胎大脑皮质第Ⅴ层锥体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叶斌;胡须输入信息缺失诱导嗅觉功能上调的跨感觉模式可塑性及其细胞机理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1年
9 李果;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大鼠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10 孙丹华;CA1&CA3锥体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0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0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