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表型模型
【摘要】:自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公布以来,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的争议一直存在。从最初的3维模型(闯入、回避与情感麻木以及高唤起)到最新的7维混合模型(闯入、回避、负性情绪、快感缺失、外化行为、焦虑性唤起以及精神痛苦性唤起),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表型模型研究已在持续争议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清晰地反映这一研究进展,我们首先勾勒了20余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脉络,并从基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与第五版的表型模型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DSM-IV框架下的两个4维模型和一个5维模型的实证支持、结构比较、外部效度以及它们的心理病理机制,同时探讨了DSM-5框架下两个4维模型、一个5维模型、两个6维模型和一个7为模型的结构比较、各自的实证支持和外部效度;之后又讨论了现有研究在样本选取、评估工具使用、研究设计以及心理测量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够弥补现有研究设计的不足,探讨核心症状,通过研究找出最优模型,推动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8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004,31271099)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EW-L04)
【分类号】:R74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因个体暴露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后所发生的一种持续的、严重的心理疾患,主要的临床表现涉及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创伤相关的线索、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以及持续增高警觉水平。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2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3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4 王志阳;汤月芬;施慎逊;;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5 杨甫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5期
6 李琼;;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科技风;2008年01期
7 王海龙;陈斌;白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2期
8 黄静;吴悦维;;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0期
9 唐久来;吴德;;儿童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10 范一鸣;焦亭;宫瑞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测量[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1233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3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