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血浆神经活性物质测定和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研究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12-02 03:28

  本文关键词:血浆神经活性物质测定和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研究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重性抑郁障碍 谷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γ-氨基丁酸 一氧化氮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 重性抑郁障碍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室旁核


【摘要】:第一部分:忧郁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浆神经活性氨基酸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研究背景和目的: 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神经递质在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试图确定血浆内神经活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 Asp)、甘氨酸(glycine, Gly)、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 A),以及NO水平改变是否可以作为忧郁型MDD的临床生物学标记。 方法: 我们测定了27例首发、末服用药物的忧郁型MDD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Glu、Asp、Gly、GABA和NO水平(NO水平以瓜氨酸与精氨酸浓度比值确定),检测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Scale,HAMMD)评分,并对患者临床症状和这些化合物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此外,经过两个月的氟西汀治疗,有7例情绪平稳且HAMD评分恢复正常的MDD患者自愿参加复查。我们还在10例可以同时获得血浆和腰穿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样本的非抑郁症受试者分析了血浆和CSF中这些化合物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MDD患者血浆Asp(P=0.003)、Gly(P0.001)、GABA(P=0.02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浆NO(P=0.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化合物的水平与HAMD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氟西汀治疗后抑郁症患者血浆内氨基酸、NO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128)。除了血浆和CSF Glu水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趋势(rho=0.588,P=0.074),其余上述化合物的血浆与CSF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511)。 结论: 血浆Asp、Gly和GABA水平显著降低和NO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忧郁型MDD的特征性生物学标记,这种标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尚需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在其他类型抑郁症中进行研究而加以验证。 第二部分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动物抑郁症模型的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改变:一个研究重性抑郁障碍一氧化氮系统的动物模型 研究背景和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气体性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及其神经元型NO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1)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CUS)动物模型是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的重要模型,但是这种模型能否恰当模拟抑郁症患者体内相关分子改变,例如NOS1-NO系统改变尚待验证。本研究比较CUS模型大鼠和未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外周血浆NO水平和脑内NOS系统变化特征,探寻CUS模型在研究MDD患者NOS-NO系统中的价值。 方法: 检测雄性CUS大鼠血浆NO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水平,检测CUS鼠下丘脑NOS活性、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内NOS1免疫反应性(NOS1-immunoreactive, NOS1-ir)细胞密度,以及NOS1与应激相关神经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oxytocin, OXT)的共定位。此外,检测急性发作期治疗前男性MDD患者血浆NO、皮质醇水平。 结果: 雄性CUS大鼠下丘脑总NOS活性(P=0.018)和PVN内NOS1-ir细胞密度(P=0.01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NOS1-ir主要与OXT-ir神经元共存。男性MDD患者和CUS雄鼠血浆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分别0.001和P=0.001),CUS雄鼠血浆CORT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男性MDD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427)。 结论: CUS大鼠和MDD患者血浆和下丘脑内NOS-NO系统变化高度相似,因此CUS大鼠模型可以进一步用于研究MDD患者NO系统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唐晓伟;林圣彬;周鸿铭;鲁亚平;;雌激素受体α在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中的分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阚红卫,明亮,郑丽芳,尹艳艳;BCPT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周志华;韩咏竹;;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08年02期

4 周兰兰,明亮,马传庚,程燕,江勤;新型虫生菌提取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5年06期

5 郑丽芳,明亮;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医药;2005年11期

6 秦丽娜;史榕荇;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肠肽类激素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崔冬雪;范秦海;刘建国;季浏;;游泳运动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行为学指标及皮质酮含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周海虹;陆lN;陈艳玲;朱红梅;王训;胡纪原;韩咏竹;;柴郁温胆汤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9 梁佳;李卫东;吴元坪;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再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10 周明芳;冯正直;程天民;;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刚宏林;何志一;刘相辉;;玻璃苣醇提物对慢性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陈纯白;都霞;赵乐萍;王林;吴淑娟;潘建春;;白藜芦醇拮抗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异常及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赵乐萍;林蒙蒙;邵拓;潘建春;;白藜芦醇与胡椒碱联用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涉及下丘脑5-HT系统及HPA轴[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4 黄学宽;;电针“四关”穴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春虎;胡随瑜;王素娥;邱娟;李云辉;;柴胡疏肝散及其拆方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ERK1/2mRNA表达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赵建军;王晓燕;;开郁颗粒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7 黄学宽;陈笛;王莎莉;任凌燕;;开心解郁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保护作用研究[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先慧;黄世敬;王彦云;张颖;潘菊华;郑军;李多娇;雷小明;;开心解郁汤对血管性抑郁大鼠行为学和海马GFAP及BDNF表达的影响[A];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博;冯秀萍;李建国;陈芳;吴大梅;张晓蓉;;抗郁散对CUMS大鼠T_3/T_4/TSH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晓燕;孙建宁;林海;董力;畅洪f;王静怡;;养心开郁片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活动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霞;K-ATP通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孔辉;水通道蛋白4对成年CD1小鼠脑内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陆长亮;大鼠视上核对胃机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乃红;EphA4-ephrinA3系统在大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中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孙大龙;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抑郁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党永辉;腹外侧眶皮层参与抗伤害感受与情绪调节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8 纪孝伟;卒中后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及FGF-2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安改红;姜黄素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神经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10 俞瑾;氯丙咪嗪调控神经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倩;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影响机制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慧;肝郁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病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美丽;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对吗啡耐受的作用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玉其;枳菊解郁汤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江剑;百合抗抑郁有效部位质量标准及药理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董素平;海马NMDA受体参与慢性应激经SP-NK1受体通路诱发抑郁样行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原婷婷;海马多巴胺D1受体激活抑制谷氨酸介导的大鼠慢性应激性抑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婷;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与海马Glu和GABA水平变化及其受体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冉;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涵;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与BDNF、CORT、NET和5-HTT表达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43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43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