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硒化合物对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17-12-03 05:25
本文关键词:两种硒化合物对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阿尔茨海默症(AD) 硒蛋白P(SelP) 铜离子 β-淀粉样蛋白(Aβ) Tau蛋白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MC) 依布硒(Ebselen) 三转基因AD模型小鼠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最常见的痴呆症,是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记忆、认知以及行为障碍,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淀粉样蛋白在胞外聚集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P),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胞内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此外人们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金属离子内稳态失衡均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D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更是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硒和硒蛋白具有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和金属离子内稳态的功能,有望开发为干预AD的药物,本文研究了硒蛋白P在神经细胞水平上对金属离子诱导的Tau蛋白的毒性的抑制作用,以及两种含硒化合物对AD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硒蛋白是指其序列中含有第二十一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c)的一类特殊蛋白质。研究表明硒蛋白P(Selenoprotein P,Sel P)在脑内高表达,干预AD的发生、发展,但其机制尚不清楚。Sel P除了富含Sec,其序列中还有两段组氨酸(His)富集区。此前我们课题组发现Sel P通过其His富集区抑制金属离子诱导的Aβ和Tau蛋白的聚集和毒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Sel P在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水平上对金属离子诱导的Tau蛋白聚集体的毒性的抑制作用。我们发现:Cu2+和Cu+诱导形成的Tau-R2聚集体显著降低了神经元内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的水平,同时抑制了线粒体在轴突内的分布和传输,造成神经元细胞的大量死亡。而Sel P-H(Sel P的His富集区)可以有效逆转这种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thyselenocysteine,SMC)是一种天然有机硒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是一种甲基硒的前体化合物。Ebselen又称PZ51,是一种有机硒杂环化合物,可有效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无机硒相比,这两种有机硒化合物毒性更低,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但它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AD方面的作用尚无报导。我们在细胞系、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以及三转基因AD模型小鼠三个水平上分别研究了这两种有机硒化合物对AD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MC可明显促进N2A-SW细胞活力,抑制胞内ROS的生成;降低N2A-SW细胞内APP、Bace-1的蛋白水平;抑制N2A-SW细胞内Tau蛋白在Thr231和Ser40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同时增加突触素和突触后致密蛋白在N2A-SW细胞内的表达。3×Tg新生鼠皮层原代神经元经SMC处理后,APP蛋白水平降低、Aβ的分布减少;Tau蛋白在Thr231和Ser40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同时突触素和突触后蛋白在神经元内,特别是在神经纤维丝内的分布升高。此外,我们发现,SMC可以明显提高3×Tg AD小鼠认知能力;通过抑制GSK3β活性及增加PP2A的活性,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缓解脑内神经突触损伤;提高脑内抗氧化能力,降低脑内炎症反应;同时对调节脑内金属离子内稳态表现出一定的作用。与SMC相似,Ebselen可促进N2A-SW细胞活力,抑制胞内ROS的生成;通过降低GSK3β活性,提高PP2A的活性,从而抑制Tau蛋白在Thr23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提高突触素和突触后致密蛋白在N2A-SW细胞内的表达。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内,我们发现Ebselen可抑制Aβ的分布、Tau-ps396的水平,同时提高突触素和突触后致密蛋白的表达。此外3×Tg AD小鼠经Ebselen治疗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Bace-1的表达水平均得到有效抑制,AD鼠脑的抗氧化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学习和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综上,Sel P-H,SMC,Ebselen可以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同时SMC和Ebselen能够显著提高3×Tg AD小鼠的学习认知能力,有望开发为有效的硒类AD治疗药物。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秋辉,朱建春,潘根兴;硒的土壤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食物链的研究现状[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4期
2 邓钰蕾;陈生弟;;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3 白莹莹;贾建平;;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吴兴军,陈红专;M_1胆碱受体激动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年05期
5 廖国超;聂爱华;肖军海;钟武;李松;;β-分泌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247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476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