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0:22

  本文关键词: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障碍 焦虑性抑郁障碍 焦虑 焦虑障碍 共病 治疗结局


【摘要】:背景和目的:症状或共病维度定义的“焦虑性抑郁障碍”概念有助于临床理解抑郁与焦虑的复杂共患关系,但何者更适于临床仍存争议。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症状维度定义焦虑性抑郁障碍具临床适用性,但其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既往针对症状维度定义焦虑性抑郁障碍进行的研究多未排除潜在焦虑障碍共病的影响,可能导致结果偏倚。本研究从症状和共病2个维度上对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了对照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纳入375例符合DSM-IV重症抑郁诊断标准的难治性抑郁症被试,比较焦虑性(17-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和非焦虑性抑郁障碍的8周治疗结局(临床治愈);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抑郁障碍被试504例,利用临床特征调查表和MINI问卷采集相关临床信息和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共病信息,比较非焦虑性抑郁障碍(17-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且无焦虑障碍共病,NAD组)、单纯焦虑性抑郁障碍(17-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无焦虑障碍共病,AD组)和共病焦虑障碍(CAD组)被试的临床特征。对单纯焦虑性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的影响因素进行无序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3)对第二部分257例被试进行8~48周随访,比较3组被试治疗结局,并且对不同维度焦虑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1)焦虑性抑郁障碍(未排除焦虑障碍共病)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非焦虑性抑郁障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前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NAD组、AD组和CAD组平均年龄和首发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焦虑水平、大体功能量表总分,以及共病恶劣心境、强迫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意念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被试临床特征呈逐级复杂化表现。多项无序分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OR=1.054)、焦虑严重程度(OR=2.785)、共病恶劣心境(OR=0.283)是单纯焦虑性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首发年龄较低(OR=0.971)、焦虑水平较高(OR=2.358)、共病强迫障碍(OR=3.205)和自杀意念(OR=1.701)是焦虑障碍共病的影响因素;3)与NAD组和AD组被试相比,CAD组被试8周末、24周末和48周末(均p0.005)临床治愈率均较低,8周末和48周末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均p0.005)。CAD组被试各随访时点QIDS-16 SR平均残留总分均显著高于NAD组和AD组被试。AD组和NAD组被试各随访时点临床治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NAD组被试比较,共病焦虑障碍组被试(NAD组)8周末(OR=0.184)和24周末(OR=0.249)获临床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与NAD组被试比较,AD组被试8周末、24周末和48周末获临床治愈的可能性无显著差异。结论:1)研究发现支持焦虑性抑郁障碍治疗结局不良倾向的假设,提示对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的症状维度评估具临床适用性,尤其在当前焦虑障碍共病诊断困难、且不充分的临床环境下;2)症状维度定义焦虑性抑郁障碍在排除与焦虑障碍共病的重叠效应(即单纯焦虑性抑郁障碍)后仍具临床可识别性,提示临床应重视对抑郁障碍共患焦虑进行多维度(症状—共病)评估,并付诸治疗考量;3)症状维度定义焦虑性抑郁障碍在排除焦虑障碍共病后,对抑郁障碍近/远期结局无显著影响,共病焦虑障碍是抑郁障碍近/远期预后稳定而显著的不利影响因素。提示既往针对焦虑症状维度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论(即症状维度定义焦虑性抑郁障碍预后不良倾向)的可靠性可能因未考量潜在焦虑障碍共病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削弱。本研究发现未充分支持症状维度焦虑性抑郁障碍作为独立临床亚型的假设,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更具临床特异性的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的症状维度评估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勇贵 ,张心保 ,李箕君 ,张宁 ,张石宁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2 姜可伟,王杉,李嘉,尹慕军,杜如昱;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11期

3 周华琳,王清芳,陈玲;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9期

4 于建军,苏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9期

5 林汉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许毅;减少抑郁障碍的全球负担:世界14个地区抑郁障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7 余慧珠;王祖兵;卢伟;;职业紧张与抑郁障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8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9 任夫乔;;抑郁障碍罪犯的心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0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王民洁;徐斌;梁亚琼;王志勇;柯晓燕;刘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毅然;京城60万人抑郁障碍为何六成没就医[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范华锋 蒋廷玉;近15%的中学生患抑郁障碍[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9 卫健;应重视精神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乔冬冬;中国汉族人群HTR3B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孙宁;抑郁障碍外周血miR-34b/c调控紊乱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吴志国;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伟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建淮;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邵琳琳;基于脑病科门诊的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病机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莉;常用抑郁量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效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孟惠;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张玉欣;MiR-34b/c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李黎黎;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应用于抑郁障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5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5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