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知损害特点和睡眠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20:15
本文关键词: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知损害特点和睡眠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谵妄 痴呆 遗忘 认知障碍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监测
【摘要】:目的:1、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iac-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CI)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的认知损害特点。2、分析a MCI与VCIND患者睡眠障碍的特征。方法:1、纳入2014年4月~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认知障碍专科门诊就诊的a MCI(a MCI组)和VCIND(VCIND组)各50例,同时纳入36例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价整体认知功能,采用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HVLT)评价记忆力,采用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ced Auditory Serial Addition Test,PASAT)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评价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采用连线A(Trail Making Test A,TMTA)、连线B(Trail Making Test B,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价执行功能,采用Benton线方向判断(Benton Judgment of Line Orientation Test,JLO)量表评价视空间能力。2、从中随机选取a MCI患者12例,VCIND患者13例,对照组12例,进行睡眠评价,包括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Scale,IS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等主观睡眠量表评价睡眠状况和多导睡眠图监测(Polysomnografy,PSG),主要对患者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和睡眠结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周期性肢体运动等进行评价。结果:1、a MCI和VCIND的神经心理学特点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C组比较,a MCI组和VCIND组在PASAT和SDMT量表评分,HVLT的L1、L2、L3、L1-3和延迟回忆得分均显著降低,a MCI组在HVLT再认得分明显减少,VCIND组JLO和TMTA、TMTB、WCST-64等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a MCI组比较,VCIND组在PASAT、SDMT和JLO评分上显著降低(P0.05),在TMTA、TMTB评分和WCST-64量表连续错误数以及延迟回忆和再认评分显著升高(P0.05)。2、a MCI和VCIND的睡眠障碍特征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中,与NC组比较,a MCI组SE明显降低(P0.05),N1期睡眠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N3期睡眠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REM睡眠时间明显较少(P0.05);VCIND组总睡眠时间(TST)明显减少,睡眠潜伏期(SL)明显延长且睡眠效率(SE)明显下降(P0.05);N1期睡眠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N2、N3及REM期睡眠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5);REM睡眠时间明显较少(P0.05)。与a MCI组比较,VCIND组TST下降明显,SE明显降低,SL明显延长(P0.05);N1期睡眠所占百分比明显增多,N2、N3期睡眠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减少;REM睡眠时间也明显减少(P0.05)。在主观睡眠量表测评中,与NC组比较,两组人群在ESS、PSQI量表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VCIND组在ISI量表得分也明显升高(P0.05)。与a MCI组比较,VCIND组在PSQI、ISI量表得分显著升高(P0.05)。3组人群未发现明显的AHI和PLM差异(P0.05)。结论:1、a MCI延迟记忆和再认能力较VCIND受损严重,而VCIND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加工能力和执行功能较a MCI受损更为严重。2、a MCI和VCIND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效率和睡眠结构紊乱。VCIND睡眠效率、睡眠质量较a MCI更差,睡眠结构紊乱更加明显。3、3组人群未发现明显的AHI和PLM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恩吉;贾建平;;对“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一文的商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5期
2 詹雪春;章军建;;血管性认知障碍与氧化性损伤的关系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2期
3 金鹤;;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6年05期
4 李长安;丁国祥;马海;吴海霞;郝锋利;;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08期
5 马桂贤;王丽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11期
6 陈忠义;张发荣;李寅超;;浅谈中医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孟晓梅;张茁;;血管性认知障碍(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8 冯涛;王拥军;;血管性认知障碍亚型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16期
9 王贺波;吕佩源;;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10 戴晓w,
本文编号:1293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933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