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血管性痴呆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小脑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9:31

  本文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小脑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研究 出处:《中国全科医学》2016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痴呆 血管性 弥散张量成像 小脑 认知


【摘要】: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血管性痴呆(V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D患者20例为VD组,同时期收住院的脑卒中非痴呆(CIND)患者20例为CIND组,体检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统计3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状态;行小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测定小脑各部分体积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3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MMSE、Mo CA评分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对照组与CIND组MMSE、Mo 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对照组和CIND组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较右侧减小(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对照组和CIND组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较右侧降低(P0.05)。VD组左侧小脑后叶下部体积分别与MMSE、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913,P0.001;r=0.872,P0.001);VD组左侧小脑中脚FA值分别与MMSE、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845,P=0.005;r=0.789,P=0.005)。结论 VD患者DTI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变化与认知状态相关,小脑可能参与了VD的发生。
【作者单位】: 锦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7146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022018)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2225019) 辽宁医学院青年基金(Y2012Z014)
【分类号】:R445.2;R749.13
【正文快照】: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分[12]。排除标准:(1)既往有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导致痴呆的第二但影像上没有明显的缺血性病灶。(2)由创伤、肿瘤、感染、大常见原因[1]。然而,迄今为止VD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笑;隋汝波;张磊;马贺骥;;小脑-下丘脑通路在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夏海苗;隋汝波;张磊;刘丹丹;;血管性痴呆大鼠小脑顶核形态学变化及活化型Caspase-3、PARP-1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8期

3 郭会映;孙芳;张宗军;张志强;戚荣丰;马思懿;卢光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4期

4 陈松盛;何娅;袁平花;;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5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Wangu (GB 12) acupoint suppresses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hippocampus and frontal lobe of ra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36期

6 王炜;王鲁宁;;血管性痴呆的常用认知功能评价量表[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6期

7 彭丹涛,许贤豪,刘江红,矫玉娟,张华,殷剑,孟晓梅,谢琰臣,冯凯;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检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应用探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8 钟维章,蔺心敬,宁加玲,梁浩,李吕力;首次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9 尤春景,许涛,欧阳多利,黄国荣,李文迅;认知障碍与脑损害部位的相关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04期

10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丹;和梅;;巴曲酶及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年06期

2 乔永洁;谢昕;;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疾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1期

3 李乔;;分析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1期

4 贾成銮;;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1期

5 邱海军;马海朋;;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1期

6 张如瑞;;自我管理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患者行为及生活习惯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1期

7 周晓颖;马旭东;蔡维平;;脑出血患者血栓弹力图试验指标变化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年31期

8 王明强;任小巧;毛萌;郭慧娟;尼玛次仁;达瓦次仁;顿珠;祝日荣;郑丽娟;;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缺血性脑梗塞)诊断量表》条目的初步构建[J];中医杂志;2016年21期

9 王希佳;潘春联;程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6年11期

10 刘哲;王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与动脉斑块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楠;;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42期

2 李宝强;隋汝波;张磊;刘欣跃;;小脑顶核电刺激干预在卒中后抑郁大鼠细胞因子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3 林亚南;程敬亮;张勇;孙梦恬;王琳琳;白洁;王斐斐;;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价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年05期

4 郭舜源;张庆臣;丁忠祥;陈波;顾苏兵;;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MRI、DTI表现[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年05期

5 张秋娟;郭佑民;杨军乐;张格娟;徐敏;白芝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6 李小丽;贾天明;栾斌;刘涛;袁艳;;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4期

7 陈怡丽;姜傥;陈培松;徐贵云;欧阳涓;党亚梅;欧阳惠仪;;抑郁障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异常对辅助性T细胞17分化发育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8 隋汝波;李熙东;贾媛媛;焦炬焰;;电刺激大鼠小脑顶核对下丘脑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0年06期

9 李焰生;;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10期

10 徐群;陈生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新 ,李晓君 ,王峻;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2 钟维佳 ,赵建农;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年04期

3 吴伟刚,陈秀义,杨杜;弥散张量成像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3期

4 刘树永;姚旭峰;耿道颖;;纠正弥散张量成像图像变形的一种方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年03期

5 徐贤;马林;;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癫痫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5期

6 张硕;强金伟;张康乐;;弥散张量成像对常规性临床应用的初步建立和实现[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7 陈美玲;许秀峰;程宇琪;徐林;;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3期

8 马德晶;秦东京;;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涛;王安生;高燕军;张胡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10 董玉茹;王宏;钟心;穆学涛;马毅;刘腾;刘勉;;弥散张量成像量化指标与脑弥散加权成像的对照性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海;邓国军;陈桂美;肖香佐;;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初级运动功能区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永贵;郭岗;黄海清;王训恒;;慢性颈髓病变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田仔;;弥散张量成像的计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新进展[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晟;郭雪梅;崔爱国;肖江喜;蒋学祥;;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5 郑兆聪;刘必松;吴志峰;王如密;王守森;;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出血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刘海燕;卢青;秦姣龙;肖朝勇;姚志剑;;抑郁症情绪神经环路改变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葛海涛;尹训涛;徐君海;刘树伟;;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注意功能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8 贾贵静;;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史浩;郭洪霞;;脑积水的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宋凡;胡永善;张峰;南向亮;徐一鸣;马立宏;倪欢欢;周翠侠;黄春水;赵青;;脑卒中后残废手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峭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个例观察[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丁文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多种后处理方法的上肢神经形态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李f 晔;术中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沈全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彦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波谱成像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宋峰;猪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其脊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应用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舒进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正常青年人脑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杨帆;云南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大脑白质纤维束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聪聪;慢性偏头痛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刘永康;急性轻型脑创伤弥散张量成像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高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7 谭京;脑出血急性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芳;兔肝急性持续缺血的弥散张量成像与死亡后影像演变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9 方鹏;弥散张量成像的脑连接模式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方美芳;正常成人胼胝体及其亚区的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323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323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