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拒斥和乐观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社会拒斥和乐观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以及和他人建立社会连接的需要。若个体的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而广泛的消极影响。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消极人际关系体验,社会拒斥阻碍着个体归属需要的满足,并会给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以往有关社会拒斥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室实验,在我国还没有针对青少年社会拒斥的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拟对国外学者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拒斥问卷在我国青少年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作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着极大的危害。此外,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诸如乐观等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日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乐观也是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因此,本研究还拟进一步探讨社会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乐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两个研究:(1)在研究一中,首先,按照标准化程序对问卷项目进行了翻译——通过初步翻译、回译以及讨论修改等程序,最终确定了翻译后的初始问卷。在初始问卷形成后,选取528名在校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4.98岁,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进行预测验,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计算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的11个项目共抽取了2个公因子(拒绝和忽视),这两个因子共解释了67.39%的变异量;验证性因素的结果表明,双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较好= 4.27, RMSEA=0.071, GFI=0.923, CFI=0.945, AGFI=0.902, NFI=0.936);拒绝和忽视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6和0.89,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3。(2)在研究二中,使用青少年社会拒斥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和青少年乐观问卷对1259名在校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4.79岁,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男生在社会拒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社会拒斥出现的频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男生在乐观问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乐观水平呈下降趋势;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16.8%,女生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症状的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条件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三个变量中,两两呈显著相关——社会拒斥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乐观呈显著负相关,且乐观也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③进一步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拒斥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乐观对抑郁则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乐观在社会拒斥对抑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显著;在低乐观青少年群体中,社会拒斥对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高乐观青少年群体中,社会拒斥对抑郁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随着个体乐观水平的升高,社会拒斥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呈下降的趋势。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与缺陷,并阐述了本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As a kind of social animal , human has strong attribution needs and the need of establishing social connection with other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social exclusion on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exclusion and depression showed that social exclusio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role in depression .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薇;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道德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09期
2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3 孟秀红;陶芳标;黄朝辉;胡传来;万宇辉;;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08期
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于青少年可以打破贫困和不平等的循环[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04期
5 梅轶;邵阳;乔屹;谢斌;黄乐萍;;暴力违法青少年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水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6 刘文;毛晶晶;;青少年浪漫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7 汪向东,高岚,马弘,松田宣子,新福尚隆;中日青少年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年02期
8 魏晶晶;网络看上去并非很美[J];健康大视野;2000年04期
9 马迎华;青少年与暴力[J];心理与健康;2002年10期
10 刘文利;;美国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波;胡美如;;改革开放3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余雅风;;改革开放30年与青少年发展政策[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8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4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5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6 倪八q,
本文编号:1373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37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