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V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23:18

  本文关键词:V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研究 出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性痴呆 Aβ淀粉样蛋白 α-烯醇化酶 硫氧还原蛋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 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 谷胱甘肽合成酶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行为学、免疫组化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VD病理生理机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关键神经生物分子。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VD模型中差异表达蛋白改变。结果(1)Mories水迷宫实验证实术后1、2、3、4、5 d 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82.7±22.3、82.2±25.1、71.5±31.7、68.3±9.2、60.2±18.9),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VD组大鼠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3.75±0.94、5.16±1.02、3.65±1.2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共筛选发现21个差异蛋白点,质谱最终鉴定出4种蛋白表达上调,分别是α-烯醇化酶、硫氧还原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1种蛋白表达下调,即谷胱甘肽合成酶。结论 2-VO法成功制备了VD大鼠模型;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VD发病过程中关键蛋白。对详细阐述VD发病机制及VD治疗中可能的蛋白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线索。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vascular dementia (VD) in rats by means of behavior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proteomic studies. Methods the rat model of VD was established by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2-VO), and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ion group and VD model group. The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rats was evaluated by Morris water maze. The expression of p-tau protein A 尾 amyloid protein in hippocampal bra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Proteomics techniqu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VD model. The escape latency of VD rats in 5-da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82.7 卤22.3), 82.2 卤25.1U, 71.5 卤31.7, 68.3 卤9.2, 60.2 卤18.9). Compared with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 P 0.05). The expression of Tau protein, P-Tau protein and A 尾 amyloid protein in hippocampus of V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3.75 卤0.94 卤5.16 卤1.02. 3.65 卤1.21g,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mpared with sham operation group, 21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 spots were found in VD model group, and 4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as 伪 -enolase and thioreductase by mass spectrometry.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 dihydropyrimidinase-associated protein; Conclusion the rat model of VD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y 2-VO method. The key protei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D were found by proteomics,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clue for elabor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VD and the possible protein targets in the treatment of VD.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武汉市江汉大学;温州医学院二附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60520) 内蒙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080404MS1114)
【分类号】:R749.13
【正文快照】: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多种血管疾病因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随着医疗条件和技术的进步,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但因脑血管病造成的各类痴呆发生率却在升高,因此对VD的研究具有现实和迫切的社会意义,然而对于VD病理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志广;康慧聪;朱遂强;;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年01期

2 冯银玲;马翔凌;陈金;王芳;张艳梅;;GCs对血管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脑区NF-Κ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1期

3 刘春丽;陈虹;姜勇;屠鹏飞;钟明;马婧怡;丁慧;张万鑫;金晓敏;;松果菊苷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纹状体胆碱、乙酰胆碱水平的影响[J];药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志荣;赵艳艳;张洪斌;崔云龙;曹明成;;甘油磷酸胆碱的层析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J];安徽医药;2014年02期

2 张荫杰;巨少华;胡勇;任香怡;徐世军;;通络醒脑泡腾片对拟痴呆小鼠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年03期

3 罗光明;黄远亮;;肉苁蓉松果菊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17期

4 石依坤;廖应养;唐大轩;肖英;石莹莹;王利平;谭正怀;;补肾还聪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秀华;红花钓钟柳Penstemon barbatus (Can.) Roth的离体快速繁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君;白克镇;;精神分裂症的蛋白组学研究新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年02期

2 王晓琳;于生元;;神经病理痛及其蛋白组学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3 高恒;吴江;张世明;;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3期

4 古力努尔·木特列夫,雷丽,屠鹏飞,果德安,卢景芬;松果菊苷抗衰老作用机理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5 肖惠生;熊光仲;路俊仙;;蛋白质组在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9年02期

6 宋海龙;贾晓光;谢海辉;;管花肉苁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0年01期

7 李凌云;秦正红;梁中琴;;丙戊酸盐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年03期

8 钟明;陈虹;姜勇;屠鹏飞;刘春丽;张万鑫;马静怡;丁慧;;松果菊苷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氨基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年03期

9 胡风云;;蛋白质组学在难治性癫痫研究中的现况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8期

10 吕允凤;胡欣;毕开顺;;应用微透析技术和质谱法测定川芎嗪对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释放量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东;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0年03期

2 葛学美,张慧,刘志民;蛋白质组学在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3 ;细胞蛋白质组学[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年05期

4 周兴旺;后基因组时代的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02年10期

5 刘双,肖献忠;蛋白质组学发展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年10期

6 顾祖维;蛋白质组学网站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年05期

7 刘道然,何庆瑜,邱政夫;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11期

8 乔建军,元英进;蛋白质组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3年03期

9 王全军;蛋白质组学在药物毒理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4期

10 陈亮,高天明;蛋白质组学与神经科学[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世华;胡开辉;;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与发展趋势[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2 马亚兵;;蛋白质组学与中药现代化研究[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果德安;;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李克;苟黎明;邵小宝;朱慧;;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高丰度蛋白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5 蒋与刚;刘静;庞伟;;营养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A];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李学任;魏路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部疾病应用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郝佩;刘琪;黄音;林建;杨少友;李亦学;;整合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系统[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梁宋平;张丽军;柳亦松;曹锐;谢锦云;;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应用[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张学敏;;蛋白质组学研究面临的困惑与挑战[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礼富;;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阳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李江;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召开[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吴志军 郝成涛;我科学家荣获首届“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N];科技日报;2009年

4 郝成涛;贺福初荣获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吴志军 记者 张锋;我国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启动[N];解放军报;2002年

6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将造福人类[N];科技日报;2001年

7 齐继成;方兴未艾的蛋白质组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王兵;走近蛋白质组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吴志军 胥金章;我国启动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郝成涛;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势头强劲[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

本文编号:1385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385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