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不同程度抑郁个体反事实思维性别差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01:38

  本文关键词: 抑郁 不同程度 反事实思维 性别差异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抑郁个体反事实思维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自我报告法、故事脚本法和反事实思维推理测验(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CIT)对正常对照组(n=60)、抑郁状态组(n=60)、抑郁患者组(n=60)进行测试(正常对照组、抑郁状态组根据BDI、SDS、HAMD量表得分筛选入组,抑郁患者组根据CCMD-3临床诊断入组),完成自发反事实思维、诱发反事实思维和CIT 3个试验任务,对自发和诱发反事实思维的数量、合理性及CIT得分进行评价。结果①在反事实思维数量方面,抑郁状态组中负性事件产生的自发反事实思维在数量上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②在反事实思维合理性方面,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被试合理性逐渐降低。反事实思维合理性在性别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③在CIT得分方面,随着被试抑郁程度的增加,CIT得分逐渐降低。CIT得分在性别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抑郁程度与反事实思维合理性和诱发反事实思维推理呈反比,抑郁状态的女性对负性事件产生的自发反事实思维数量多于男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depression. The method of story foot and 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tes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n = 60). The depression group was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BDI and SDSHAMD (normal control group, depression state group wa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core of BDI SDSHAMD scale).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CCMD-3, the depression group completed the three tasks of spontaneou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ducing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CIT, and the number of spontaneous and induce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sults (1) in terms of the quantity of anti-fact thinking, the number of spontaneous anti-fact thinking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ale group (P 0.05). 2 in the aspect of the rationalit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ression degre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ubject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ionalit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between the two sexes (P 0.05); 3 in the aspect of CIT score, the depression degree of the subjects increas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of CIT between the two sexes.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ationality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reasoning of inducing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omen with depression had more spontaneous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bout negative events than men.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行为医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军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社区服务中心;
【基金】:军队心理卫生科研课题(12XLZ103) 军队医药卫生重点课题(BWS11J045)~~
【分类号】:R749.4
【正文快照】: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CFT)是由Tversky于1982年首次提出,是指人们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并重构另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1],其典型形式为“如果……,就会(不会)……”。对自身经历过的事件或经验进行的反事实思维称为自发反事实思维;根据特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仇云霞;张璐;桑青松;;国内外反事实思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大众科技;2011年03期

2 黄国权;余永强;王海宝;;抑郁症性别差异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4期

3 张结海,朱正才;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4 魏娟娟;冯正直;刘庆英;黄赛;;抑郁症状大学生对正、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5 逄晓鸣;汪玲;肖凤秋;齐博;;反事实思维与后悔的关系:调节模式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6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9期

7 肖晶;何路宽;崔丽霞;姚树桥;;抑郁应激激发模型的起源、发展与整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娟娟;冯正直;卢稳娜;;不同程度抑郁状态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特点的初步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2 肖俊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焦虑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4年03期

3 刘菊芳;;甲状腺手术患者安置不同体位对其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精神状况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年15期

4 贺晓玲;;成就动机对反事实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汪建国;;陪护家属负性情绪对重症肺炎住院患者心理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24期

6 李坚芬;袁容;;妇科门诊手术患者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海南医学;2013年21期

7 任丽红;李晓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伴焦虑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24期

8 吴建飞;;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西医护理[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4期

9 晋翔;刘鹏;张雅红;;迷迭香酸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年05期

10 陈赞香;朱梅花;高耀秀;邓秋玲;;心理自助教育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江涛;决策后悔的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白玫;慢性应激诱发抑郁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异常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3 马云飞;错过购买后不行动后悔的形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任毅;针刺足临泣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秀兰;反事实思维与情绪、态度、自尊及内外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静;任务特征、个体特征对股民风险决策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凌云;启发式概率估计在反馈条件下的偏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俊花;风险决策影响因素及其模型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魏娟娟;抑郁个体反事实思维特点及其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6 刘银萍;涉入度与消费者购后后悔关系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谢杰爽;不同情绪状态下调控方式与生活取向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2年

8 郭艳华;旅游购买决策涉入对旅游后悔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利平;情绪对反事实思维影响的眼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于世刚;后悔情绪的研究状况和初步建构后悔的付出回报模型[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结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2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3 汪玲;林晖芸;逄晓鸣;;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J];心理学报;2011年05期

4 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5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增刊征订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士广;刘志中;;情感障碍的性别差异[J];华西医学;1992年01期

2 王健,,林节;儿童精神分裂症性别差异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6年04期

3 刘国清,向孟泽,冉茂盛,李胜先;农村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差异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王树阳,于振剑,张宝廷;抑郁症性别差异的临床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8年03期

5 杨民;;小剂量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性别差异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张开镐;;药物依赖易感性的性别差异[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04期

7 祁曙光;董小惠;张云彪;安宝富;;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异[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年09期

8 杨丽达;杨琪;刘勇;;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用药性别差异情况调查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向虎,郭琼,李建勋;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与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年03期

10 于成泉,吴秀梅,李志敏,朱成友,刘志中;情感性精神病的性别差异[J];山东精神医学;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巧明;杨凤茹;刘丛敏;姚福琼;万永秀;张光勇;;社交焦虑障碍病人Liebowitz量表因子分性别差异对照[A];第六届中国森田疗法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谢巧明;杨风茹;刘丛敏;姚福琼;万永秀;张光勇;;社交焦虑障碍病人场景因子分的性别差异[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林敏;沈鑫华;钱敏才;关铁峰;杨剑红;李良;;首发广泛性焦虑临床特征、社会心理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杨朝阳;李灿东;黄世庚;吕京和;杨雪梅;;福州地区吸毒人群性别差异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邓顺明;符爱萍;;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男女病人性别差异及相关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江帆;马崔;王玲芝;曹顺姬;邓启扬;朱国良;唐向东;;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初步调查及性别差异[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7 李惠春;;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冰;;抑郁症[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姜国学;谢明华;于海梅;夏淑慧;周红志;;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姜国学;谢明华;周红志;于海梅;夏淑慧;;89例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聂翠蓉;读懂那双抑郁的眼睛[N];科技日报;2008年

2 郝东方;人的情感过程存在性别差异[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王增;体重锐减是女性老年痴呆征兆[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姚剑锋;竞争日趋激烈白领易患强迫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姚剑锋;工作压力大 “白领”易患强迫症[N];民营经济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馨懿;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自杀观念形成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2 宋美;小鼠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获得的年龄、性别差异以及应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3 黄国权;抑郁症情绪记忆性别差异fMRI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溢涵;不同强迫水平者责任—控制、现实监控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李群;年龄和性别对昆明小鼠空间和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6 唐师容;材料性质对学习障碍儿童心理旋转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岳阳;婴儿气质的前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刘琦;泥石流灾后中学生PTSD共病重症抑郁症状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龙志敏;丙戊酸钠对APP/PS1双重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474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474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6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