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6-10-23 13:14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的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2年

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的调查

易文英  

【摘要】:目的: (1)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发生率。 (2)研究儿童期创伤经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影响。 (3)研究儿童期创伤经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研究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病程分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组。两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评定及比较。 结果: 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儿童期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25.0%、18.8%、10.4%、62.5%、27.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儿童期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18.9%、14.7%、8.6%、55.2%、37.8%。 2.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相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较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倾向于较少的PANSS阳性症状总分、较高的PANSS阴性症状总分、儿童期性虐待;较高的儿童期情感忽视。 3.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儿童期创伤经历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创伤经历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儿童期创伤经历主要与阳性症状相关;有儿童期性虐待/躯体虐待经历患者的幻觉评分较高;有情感虐待经历的患者阳性症状总分、P1(妄想)、P3(幻觉行为)和P4(兴奋)得分均显著高于无情感虐待患者;有情感忽视患者P4(兴奋)显著高于无情感虐待患者。 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儿童期创伤经历比例不低,提示以后的研究和临床应多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儿童期创伤经历。 2.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在阴性症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疾病的慢性化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阴性症状;儿童期情感忽视经历主要与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 3.儿童期创伤经历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明显相关,儿童期创伤经历严重程度与阳性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儿童期创伤经也许改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医生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针对其儿童期创伤经历着重进行心理治疗及相关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晓军;;对蒙汉大学生童年虐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2 秦丽珍;孙玉叶;夏薇;陈素芬;张慧颖;;844名青春期学生情感虐待发生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年02期

3 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0期

4 丛文君;;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致成因素及法律对策研究——以增设虐待儿童罪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4年04期

5 王向贤;;描述、解释与方法论:国内家庭暴力定量研究十年回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高翠青;戴伏英;刘华平;;儿童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4期

7 黄群明;赵幸福;林汉民;刘永忠;尹祚平;周云飞;李龙飞;;356名高中生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8 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9 马晓慧;严由伟;;童年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预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陈晶琦;;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琴;安徽省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相关风险行为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2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何影;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潘辰;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修订及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10年

5 管冰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心理虐待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俊花;中国农村地区儿童忽视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3 王慧;重庆市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随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佳佳;遭受多重侵害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特征及执行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黄华;大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楠;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姚捷;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其自杀行为的相关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8 曹文胜;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许成岗;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及人格障碍共病以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廖英;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建平;全国首届预防儿童虐待、忽视研讨会会议纪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6期

2 陈晶琦,Michael P.Dunne,王兴文;某中学高中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2期

3 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郭果毅;儿童受虐方式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4 陈晶琦,王兴文,Michael P. Dunne;239名高中男生儿童期性虐待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5期

5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王国强,黄国平,俞少华,郭果毅;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林;陈绥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2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1期

3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4 吴英;聂发传;何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2006年04期

5 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6 马欣荣;;文拉法辛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疗效观察[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4期

7 杨智辉;王建平;;205名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吴亚卿;尹焕新;周朝霞;孙淑敏;张月卿;孙凤欣;;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状态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年16期

9 杜建政;夏冰丽;;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10 廖晓明;李小溪;宋远斌;黄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汶川地震后心理救援[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体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白华毅;罗建红;;创伤后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和兴奋性谷氨酸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记忆损害与脑结构磁共振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N];健康报;2000年

6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 陈树林 博士 李凌江;[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罗恩·卡普斯 阿富汗战争退伍军人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N];世界报;2010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雨檬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泽林;[N];健康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天舒;[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谢兵;交通伤后应激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李戬;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杜喆;从大鼠海马核受体MR、GR的表达及HPA轴调控揭示PTSD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9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李晓明;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及线粒体通路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小梅;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朱菊红;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邢月梅;临沂市院前急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5 梁瑞媚;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赵彬;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刘欢;震后医护人员PTSD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症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陈倩倩;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宋端铱;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儿童期创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的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50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