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基于磁共振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3 14:38

  本文关键词:基于磁共振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电子科技大学》 2012年

基于磁共振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网络研究

许强  

【摘要】:人脑功能的认识可以从功能分离和功能整合两个方面进行,脑精神神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开展。功能分离指大脑的特定脑区或者说神经核团负责各自不同的特定功能,而功能整合则认为人的行为实现需要不同脑区共同协作完成.两者表面相悖,实质上相辅相成。目前兴起的大尺度脑网络分析技术为功能整合层面的一个代表,目前已经应用到了很多人脑的研究方面,特别已经应用到了不少精神神经疾病上,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一精神疾病还没有相关研究。 本文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弥散张量图像数据,以这些数据为载体,发展网络连接方法,构建全脑功能网络,结构网络以及有效网络,从网络整合方面对PTSD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1.发展了一种无需先验知识的功能磁共振信号去卷积方法,构建神经元层面的有效连接网络。对网络分析的比较结果显示,反卷积后的神经元信号抗噪能力更强,神经元层面的有效连接网络的小世界属性要比磁共振信号层面的小世界属性更强。 2.利用大尺度功能连接网络分析技术对PTSD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TSD患者的整体连接强度显著强于正常被试,此外PTSD患者除了已经证实的情感环路的脑区异常外,还有比较分布广泛的其他异常脑区。我们推测PTSD也是一种脑功能广泛性异常的疾病。 3.利用大尺度结构连接网络分析技术对PTSD进行研究。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在发现了功能网络差异的前提下,我们希望探测PTSD疾病的结构性异常机制,因此我们采用DTI追踪重建了结构网络,以探索PTSD结构性的异常机制。结果显示,PTSD组的标准化的最短路径长度降低了,显示了一种偏向随机化的趋势。结构网络的节点异常主要集中于情感环路中,这与功能网络的结果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结构相对于功能要更稳定造成了差异。 4.利用大尺度功能连接及有效连接网络分析技术对PTSD的自我修复机制进行研究。我们扫描了PTSD组及两年后的随访组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并构建了功能连接网络以及神经元层面的有效连接网络。功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随访组的小世界性质处于PTS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显示了大脑在修复过程中,信息处理机制最优化的倾向。对节点的性质的比较显示,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中心网络出现了异常,还是显示了广泛性的节点异常表现。有效连接网络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功能连接网络的分析结果,并且结果表明,PTSD疾病的差异有可能主要由入度网络的异常引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玫,罗述谦;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年04期

2 梁夏;王金辉;贺永;;人脑连接组研究:脑结构网络和脑功能网络[J];科学通报;2010年16期

3 茅释之;胡中平;张虹;;“5.12”汶川地震后应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12期

4 蒋田仔;刘勇;李永辉;;脑网络:从脑结构到脑功能[J];生命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正勇;基于磁共振的大脑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珊珊;甘万崇;陈军;李茂进;李远锋;邱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初步临床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2 张方风;郑志刚;;复杂脑网络研究:现状与挑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刘强;卢光明;张宗军;张龙江;;弥散张量成像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5期

4 白玫;罗述谦;;扩散张量成像去噪和纤维跟踪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年02期

5 PEZERIL Michel;WANG Qiuping Alexandre;;Application of varentropy as a measure of probabilistic uncertainty for complex network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34期

6 沈汪兵;罗劲;刘昌;袁媛;;顿悟脑的10年:人类顿悟脑机制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2年21期

7 李郁欣;耿道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09期

8 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扩散张量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10期

9 周福庆;Chi-Shing Zee;龚洪翰;谭令;Mark Shiroishi;;多发性硬化早期胼胝体的DTI改变[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年04期

10 徐铭玮,汪建文,罗本燕;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凌;基于fMRI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张丽;矿难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研究及随访[D];中南大学;2011年

3 朱雪玲;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廖伟;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连接方法学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姜兴岳;磁共振波谱成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外伤性脑损伤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郁欣;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芳;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张向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白红民;类别特异性命名区的脑定位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隋双戈;性侵害创伤干预模式、性侵害PTSD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及脑结构功能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耿鹏;急性高低剂量饮酒对健康人脑部影响磁共振弥散张量和频谱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2 乔赫元;基于复杂网络的脑功能研究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孙勇;面向企业集群的产品网络构建及集群特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汪建文;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想林;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吴华旺;颅脑多发性硬化MRI诊断及其胼胝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韩耀启;磁共振DWI与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8 张静娜;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立凤;弥散张量成像中的纤维跟踪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郭怡适;人脑连接组的构建算法优化与局部特征可视化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白祥军;刘开俊;赵鸿;郑国寿;高伟;;汶川地震创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分析[J];重庆医学;2008年24期

2 郭阳;陈爱敏;林浩春;赵连旭;;“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3 尹智;王东明;卢杰;;震后灾难心理及其救援对策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高雪屏;罗兴伟;;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5 司徒明镜;张毅;邹可;高欣;方慧;景璐石;王丹;陈婷;邱昌建;孙学礼;张伟;黄颐;;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6 王志阳;汤月芬;施慎逊;;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7 姚一民;陈华;唐佩福;郑晓缺;贾金鹏;陆宁;陈一平;娄延举;徐磊;;地震骨科伤员72例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傅璟;赵铀;宋豪;黄明金;周容;王忠;胡丽娜;;汶川大地震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抽样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年12期

9 陆琳;胡丽娜;李燕华;傅璟;孙敏;杜晓琴;;汶川大地震后女性应激反应的调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年12期

10 游永恒;张皓;刘晓;;四川地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评估报告[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2 吴英;聂发传;何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2006年04期

3 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4 杜建政;夏冰丽;;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亓高超;展西友;亓夫梅;姚凤亮;;盐酸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6 李航;周娟;施琪嘉;;震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7 何树德;陈晓清;;地震情景再现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8 张亚林;陈绥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9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1期

10 马欣荣;;文拉法辛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疗效观察[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体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王倩;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智化能力缺损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N];健康报;2000年

6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 陈树林 博士 李凌江;[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罗恩·卡普斯 阿富汗战争退伍军人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N];世界报;2010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雨檬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泽林;[N];健康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天舒;[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谢兵;交通伤后应激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李戬;生命教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杜喆;从大鼠海马核受体MR、GR的表达及HPA轴调控揭示PTSD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8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小梅;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朱菊红;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玉香;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6 李仁莉;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追踪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邢月梅;临沂市院前急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8 梁瑞媚;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赵彬;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陈倩倩;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磁共振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50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