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发布时间:2018-02-25 06:34

  本文关键词: 群体事件 社区居民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症 现况调查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乌鲁木齐市某突发群体事件后2个月,对事发地之一沿街社区年龄≥15岁的居民931人进行调查。由精神科医生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进行检查,使用DSM-IV对各类精神障碍进行诊断,计算PTSD和抑郁症的检出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PTSD7)、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评估应激症状和人格及应付方式,分析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PTSD检出率为13.5%,抑郁症为8.7%,排在所有精神障碍检出率的前两位。将931人按诊断结果分4组,即无病组(n=705)、PTSD组(n=72)、抑郁症组(n=28)和PTSD抑郁症共病组(n=53)。无病组EPQ神经质得分小于其他3组[(5.8±4.8)vs.(10.6±5.1),(10.9±4.9),(14.0±5.2)],PTSD组和抑郁症组小于共病组(均P0.01)。无病组的CSQ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共病组的自责因子得分高于其他3组,无病组和抑郁症组的求助因子得分高于共病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事发时暴露程度高,神经质、掩饰性和自责得分高者更容易出现PTSD(OR=1.03~3.95)和抑郁症(OR=1.04~4.33)。结论:突发群体事件后社区居民PTSD和抑郁症检出率较高,心理创伤后PTSD和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大、事发时暴露程度高,以及较高水平的神经质、掩饰性和自责。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TSD and depression in community residents after emergency group event. Methods: two months after an unexpected group event in Urumqi cit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931 residents aged more than 15 years old in one of the street communities where the accident occurred. The psychiatrist examined it with the DSM-IV-TR4 revision of the America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 Mental Disorders. DSM-IV was used to diagnose all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to calculat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TSD and depression. PTSD 7,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stress symptoms,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 Results the detectable rate of PTSD was 13.5and that of depression was 8.7. 931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results. The scores of EPQ neuroticism in the disease-fre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 0.01). The scores of EPQ neuroticism in the disease-fre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5.8 卤4.8 卤5.8 卤5.1 卤10.6 卤4.914.0 卤5.2)]. The CSQ abstinence, fantasy, self-responsibility in the non-dise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ll P0.01. The scores of four factors of rationaliz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he scores of self-blame factors in the total diseas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nd the help factor scores of the disease-free group and the depres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disease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was older and the exposure degree was high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Patients with high scores of neuroticism, concealment and self-reproach we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TSD OR1. 03 + 3. 95) and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TSD and depression was higher in community residents after emergency group events,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PTSD and depression after trauma were older. High levels of exposure, as well as high levels of neuroticism, concealment and self-blame.
【作者单位】: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
【分类号】:R74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虹,姜潮,李艳红,王中波,刘启贵;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1期

2 赵丞智,汪向东,高岚,李俊福,张华彪,沈渔惃;张北尚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6期

3 徐唯 ,宋瑛 ,梁爱民 ,董红兵 ,胡刚;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9期

4 徐唯,董红斌,胡刚,宋瑛,梁爱民;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2期

5 尤美娜;程文红;;初中生目睹特大火灾后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3期

6 徐向东;吕淑云;夏叶玲;贾丽娜;胡新伟;李月娥;陈亮;张莉;余金鸣;;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艳玲;李晓驷;周晓琴;季益富;谢雯;刘寰忠;蔡琴凤;;神经症、抑郁症住院患者与PTSD的共病研究[J];安徽医学;2010年05期

2 严文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特点及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陈健;陈宏;吴佩宁;;实习护生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调查与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9年02期

4 胡光涛;李学成;王国威;贺英;杨兰;谭孝琼;;赴北川抗震救灾某部官兵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5 郭阳;陈爱敏;林浩春;赵连旭;;“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6 陈玉微;刘燕娟;温小珍;龚穗清;;心理干预对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年06期

7 周肖榕;周娟;施琪嘉;;震区医务工作者半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情况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8 刘欢;周娟;施琪嘉;;5·12汶川地震后一年半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和症状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9 邬晓艳;周娟;周肖榕;李航;董非;王琳丽;鄢利福;刘欢;江瑞芳;余萍;陈静;刘莉;马学尧;杨丽娟;赵莹莹;杜海英;Sefik Tagay;Wolfgang Senf;施琪嘉;;5·12地震后PTSD症状严重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10 马学尧;刘欢;陈静;;妇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郑建民;龚俊;庄子森;叶馨;杨醒;孙国平;郑海霞;孙海燕;陈月玲;张捷;戴可榕;阮召瑞;莫夸耀;陈钊;张晓阳;邱宜斌;唐本玲;;512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鑫;;音乐同步脱敏再加工(MEDR)技术在抑郁症中心的应用介绍[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仝战旗;吴整军;郝爱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存活原因剖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第十二次肺系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柳;宋华淼;伊丽;彭飞;刘娟;杨蕾;徐珀;;军事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分析[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琴;三峡水库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海涛;PTSD大鼠海马和下丘脑5-HT1A受体活性及前额皮质ERK变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周雯娟;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与性生活状况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宁丽;社会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7 邓欣媚;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君;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变化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周花;消防官兵职业压力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朱宏博;汶川震后两年异地复学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心理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琦;泥石流灾后中学生PTSD共病重症抑郁症状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周金波;恶性肿瘤患者诊疗决策过程及社会心理经历质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欢;震后医护人员PTSD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症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端铱;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8 吴俊林;汶川地震3年后某地震重灾区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2年

9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丞智;坠楼事件目击者心理病理影响及其干预的初步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利群;王延中;王鹏;于华林;;中国不同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研究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12期

2 杨智辉;王建平;谢伟;王玉龙;;蓄意创伤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6年02期

3 汪向东,高岚,ShinfukuNaotaka;灾害后的精神及行为障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年03期

4 高岚,罗颖,汪向东,胡武昌,吴红东,曹火军,沈渔惃;对受洪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5 王凯,苏林雁,朱焱,翟静,杨志伟,张纪水;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6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7 惠武利,施旺红,徐德忠,王家同,吴玮,门可;烟台海难援救军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8 苏林雁 ,王凯 ,朱焱 ,罗学荣 ,杨志伟 ,儿童抑郁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8期

9 徐唯 ,宋瑛 ,梁爱民 ,董红兵 ,胡刚;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9期

10 赵丞智,汪向东,常连玺,金英爱,田飞,谭淑新,王煜,阎克乐;事件影响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2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3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4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5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8期

6 王志阳;汤月芬;施慎逊;;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7 杨甫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5期

8 李琼;;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科技风;2008年01期

9 王海龙;陈斌;白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2期

10 黄静;吴悦维;;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1533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533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