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医科大学》 2012年
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
雍那
【摘要】:目的:明确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及其与童年虐待经历的关系,为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Beck抑郁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童年创伤问卷(CTQ)、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攻击性问卷分别评定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部连续就诊的由SCID-I/P(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结构性临床诊断量表,DSM-IV-TR)确诊为抑郁症、且HAMD17分的患者80例,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80例。调查抑郁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童年虐待经历。并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童年虐待经历的关系。 结果:1、抑郁症患者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发生率和得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2、抑郁症患者的MOAS总分、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愤怒、敌意得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MOAS总分、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与CTQ总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得分均成正相关(r=0.24~0.52,P0.05);对财物的攻击与CTQ总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得分成正相关(r=0.28~0.41,P0.01);自身攻击与CTQ总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得分成正相关(r=0.23~0.33,P0.05);体力攻击仅与CTQ总分和情感虐待得分成正相关(r=0.206~0.214,P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同时具有指向自我和指向外的多种攻击形式,且其童年期的受虐发生率较高。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越严重其攻击行为越强,提示临床应特别注意防范有虐待经历的抑郁症患者对自己和/或他人的攻击行为,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目的:探讨抑郁症及其攻击行为相关脑区的改变及其与童年忽视之间的关系。 方法:分别从80例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抽取未经治疗、或已停药2周的抑郁症患者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各30例,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脑磁共振检查。 结果:1、抑郁症患者右侧额上中下回、顶下小叶,左侧中央前回、缘上回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减少;右侧颞上回、颞中回、海马旁回,左侧颞上回、梭状回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增加;右侧额下回、额内侧回、顶下小叶白质体积校正常对照减少(P<0.001,cluster>20)。2、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左侧前扣带回、角回、缘上回,右侧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下小叶的脑灰质体积与言语攻击成负相关(P<0.001,cluster>200)。3、抑郁症患者差异改变脑区中的左侧缘上回、中央前回脑灰质体积与情感忽视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0.33;P0.05);右侧额中回灰质体积与躯体忽视成负相关(r值为-0.33,P0.05)。与言语攻击负相关脑区中的左侧缘上回灰质体积同时与情感忽视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P0.05);右侧中央后回灰质体积同时与躯体忽视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62,P0.05)。 结论:抑郁症及其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童年受虐经历及相关特定脑区损伤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特;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后果[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年01期
2 张钦廷,蔡伟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3期
3 李鹤展;张亚林;吴建玲;杨世昌;李龙飞;周云飞;赵幸福;;210例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史调查及临床特征[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4 张蕊;抑郁症患者危险行为的预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5 许成岗;焦志安;曹文胜;于宏华;;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6 陈景清;张金响;张卫红;冯俊会;;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7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李鹤展,杨世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8 李翔;朱相华;李娇;;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人际关系维度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张丽;钱胜;王文霞;;青少年攻击性的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等多因素模型[J];医学与社会;2008年11期
10 肖亚男;陶芳标;许韶君;苏普玉;黄朝辉;;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社因;张福英;崔友民;孔凡存;房华;;解郁冲剂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5期
2 张健平;;神泰片与奥沙西泮联合治疗酒精所致焦虑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1期
3 王道俊;;针刺治疗癔性失语38例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7期
4 黄豹;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32例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郑家宏,程为力;黛力新与阿米替林治疗恶劣心境对照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任仲园;;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华灯海;胡汉金;戴家应;宋志俊;;不同型号X线机在床边摄片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葛雪芬;李月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林勇;夏江明;;过量快克所致精神障碍2例[J];安徽医学;2009年10期
10 孙艳;孔晓明;汪艳丽;;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安徽医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一;邢葆平;;针灸治疗产后焦虑症患者50例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晓娥;;精神疾病患者吞服异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闫少校;高冬芳;宋艳颖;张志玲;;八段锦锻炼对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及脂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曹延筠;;我院精神病住院患者镇静催眠药物应用的时点调查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郭小青;谌琦;王李雯;白晓英;董琳;张玉平;;中西医治疗肝郁痰热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煜蕙;王东耀;王开辉;;早期心理干预对预防官兵事故后应激障碍效果的追踪研究[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7 李鸿;张骏;羊惠锋;;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对肛周手术患者情绪的影响[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礼博;谢育南;黎群;李彩平;罗焕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裂症及抑郁症150例临床观察[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9 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俊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林磊;基于MRI的大脑皮层形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黄亚辉;茶树种质间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差异及γ-氨基丁酸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郑梅竹;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夏桂选;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杨萌;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特征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朱祺仁;靳三针结合中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范春;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胡珺;未成年被害人转化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小明;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晓蕾;甘麦大枣汤抗焦虑作用及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姚丹;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T_3、T_4及TSH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芦金男;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文献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三菊;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0年
9 初钰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钱振宇;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3 李晓东,连长红,崔健,李琳,王丽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雷晓梅;杨玉凤;;西安市小学生睡眠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5期
5 李思特;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后果[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年01期
6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刘随成;李玲;;郑州市小学生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7期
8 曹保莉;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9 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魏贤玉;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田玉湘;;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丽;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建育;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赛娟,张静,陈玉平;忧郁症的治疗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年05期
2 冯茂森;郁症治愈一得[J];内蒙古中医药;1996年S1期
3 张怀礼;文坛蔓延文化忧郁症[J];健康生活;1997年09期
4 贾洪斐;从黛玉归天谈郁症[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年11期
5 靳桂枝,于晓红,张仁尊,田淑贤,崔淑杰;郁症治验[J];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05期
6 李斌;你患有忧郁症吗?你担忧自己的身体健康吗?[J];健康必读;1998年02期
7 庾晋 ,周洁;请关注忧郁症[J];家庭中医药;2000年11期
8 胡正朝;郁症32例治疗小结[J];现代中医药;1997年01期
9 刘晓丽;男人小心忧郁症[J];家庭中医药;2004年02期
10 柏玉清;逍遥散加减治疗郁症10例报告[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广生;;四花穴治疗抑郁症54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燕鸣;;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虢周科;;抑郁症的中医治疗[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谷卫;;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危险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新华;诺敏;;试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及其辅导[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麻春晴;;针灸治疗癔病的临床进展[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姚憬;杜笥凤;;中医治疗颅脑外伤后遗症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戎;;大黄为主治疗抑郁发作36例疗效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翁金花;;化梅汤治疗“梅核气”158例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张峰;李法曾;;六种中草药抗抑郁症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徐晓蓉 记者 李映晖;[N];南京日报;2005年
2 李方;[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3 张存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欣桦;[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海涛;[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宗河;[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7 翁晖亮;[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鲁海燕;[N];华夏时报;2004年
9 刘永红;[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王秀春;[N];民族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霖;抑郁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及NE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皇甫杰(Dr Andrew MacLean Pagon);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躯体化,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旻俊;不同情绪诱发下抑郁症患者风险决策的对照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丁若水;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江常莺;肝郁气滞型抑郁症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张姝;肝郁型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脑功能影像学差异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池名;抑郁症患者大脑多神经递质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杨昕婧;基于RWS原则的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孔婷婷;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者的注意偏向[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美香(STEPHANIE STELLA);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辨证分型脑内INH、EXC神经递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杨婧;家庭治疗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的个案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10 陈小平;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辨证分型脑内5-HT、NE、DA神经递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6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