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脑网络的构建分析及在抑郁症中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重度抑郁症 切入点:复杂网络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竞争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抑郁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而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检查或者化验可以作为抑郁症诊断的依据,对抑郁症的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这种诊断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医师的临床经验的,诊断准确率偏低,因此,如何提高精神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是目前医师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脑认知研究中,将一个整体的大脑系统看成一个复杂网络,并利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手段采集人脑数据,利用所采集的大脑数据来构建功能脑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功能脑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实验结果。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明:无论是抑郁症患者还是正常人的功能脑网络都明显具有小世界属性并且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脑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有些差异的。因此,我们就可以使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功能脑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利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功能核磁共振数据在一个连续的阈值空间内构建了所有被试的功能脑网络;再运用复杂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了所有被试功能脑网络的网络属性,例如特征路径长度、聚合系数,度等;然后,对正常组和抑郁组功能脑网络的全局属性和局部属性做统计检验,找出正常组和抑郁组功能脑网络差异最为显著的网络属性,以提取出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表示抑郁症患者功能脑网络的属性值;采用差异最为显著的网络属性的不同组合作为分类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所有被试进行分类,再设定阈值,根据统计显著性提取不同数量的节点属性与全局属性组合作为分类特征,利用决策树、贝叶斯、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四种分类算法,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分类研究,结果发现:若利用网络属性的不同组合作为分类特征,将全局属性和局部属性组合作为分类特征所得到的分类准确率最高。如果使用不同数量的网络属性作为分类特征,运用不同的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算法在阈值P为0.05下,所建的模型的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较高,分别达82.78%及81.36%,本文的研究对于抑郁症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where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is enormou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remains high. At present, there is no medical examination or laboratory test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is mainly based on clinical diagnosis. This diagnostic method depends largely on the physician'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is low, so, How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ental brain diseas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doctors are concerned abou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apply complex network theory to brain cognitive research. Think of a whole brain system as a complex network, and use more and mor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collect human brain data, using the collected brain data to build a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Using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In previous studi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of both depression and normal people have obvious small-world properties, and that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normal human brain networks extend. The structure of the flutter is somewhat different. We can us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to study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normal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first use the funct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normal people at a continuous threshold. Th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of all the subjects was constructed in the value space. Then 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complex network, we analyze the network properties of all th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such as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aggregation coefficient, degree and so on. The global and local attributes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in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tested to find out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attribute values that can represent the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 of depression patient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network attributes as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as used to classify all subjects. Then set the threshold, extract different numbers of node attributes and global attributes as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use four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decision tree, Bayesia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normal people.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study, it is found that: i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etwork attributes are used as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global attributes and local attributes is the most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feature. If different network attributes are used as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are us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d neural network (NN) algorithm have a high accuracy of 82.78% and 81.36%, respectively, when the threshold P is 0.05.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assistant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9.4;O1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毅;史定华;;复杂网络的特征谱及其应用[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1期
2 欧晴;殷保群;奚宏生;;基于动态平衡流的网络赋权[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 方爱丽;赵继军;S.Boccaletti;V.Latora;Y.Moreno;M.Chavezf;D.-U.Hwang;;复杂网络:结构和动力学[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3期
4 周毓麟;袁国兴;;网络平均短程与网络乘积[J];计算物理;2006年02期
5 李永;方锦清;毕桥;刘强;;和谐统一混合择优网络中熵的特性[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6 刘建香;;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7 王科;胡海波;汪小帆;;中国高校电子邮件网络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8年04期
8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J];物理学进展;2009年01期
9 刘杰;;复杂网络下面向对象软件中类节点间交互网络的可视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2期
10 李永;方锦清;刘强;;多种确定性广义Farey组织的网络金字塔[J];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方锦清;李永;刘强;;试论多层次的高科技网络的若干进展[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方锦清;刘强;;从网络科学视角探索企业合作网络[A];第四届全国网络科学学术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论文集[C];2008年
3 方锦清;;非线性复杂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我组复杂网络研究的基本概况[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季;汪秉宏;蒋品群;周涛;王文旭;;节点数加速增长的复杂网络生长模型[A];全国复杂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5 李兵;丁沂;王浩;;基于复杂网络思维的网络信息空间安保体系初探[A];第二十一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永;方锦清;毕桥;刘强;;和谐统一的混合网络中的相称性系数转变[A];第三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唐强;刘杰;;谢尔宾斯基地毯中基于扩散聚集生长的复杂网络及其分析[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检察院 张业森 刘伟;网络犯罪案件持续上升应引起重视[N];检察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朱启发;网络媒体在安康[N];安康日报;2009年
3 华中科技大学 纪红;试论网络文化的特征[N];光明日报;2008年
4 3Com中国区销售及市场总监 熊虎;企业网络:以用户为中心[N];计算机世界;2002年
5 广州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 张小可;TD/WCDMA向LTE演进路径分析[N];人民邮电;2010年
6 ;向802.11n设备架构发出“挑战”[N];网络世界;2009年
7 任致钢;用网路上行与思[N];解放军报;2013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李雪昆;网络侵权治理缘何进展缓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中国联通陕西省分公司 周双阳 曹晓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赵景明;市场决定HSPA/HSPA+生命期[N];通信产业报;2010年
10 张世友 马传松;加强大学生网上“慎独”教育[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超;《左传》的语言网络和社会网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邓忆瑞;基于网络维力的信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刘茂省;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随机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丽娜;基于链接的网络数据分类和链接预测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陆锁军;生物复杂网络抉择行为与混沌同步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李涛;网络信息资源的亲权关系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王波;基于派系的复杂网络及其在公交网络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李澍淞;基于蜂拥策略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姚灿中;产业复杂网络的建模、仿真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林琛;WEB环境下的社会网络挖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论网络围观[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2 崔欢;网络流行体传播的成因、机制及效应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徐海冰;网络自制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邓闯;复杂网络上的合作演化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青野;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控网络抗毁性研究[D];大连大学;2016年
6 李雯;传播视域下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冯苗;网络化视域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8 孙翱;复杂网络与外部信号之间的同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9 温洪;功能脑网络的构建分析及在抑郁症中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文萍;基于耦合网络的级联失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69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