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医科大学》 2010年
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
李红娟
【摘要】: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和社会负担沉重等特点,其基本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不适等。抑郁障碍是可以治疗但容易复发的疾病,当前,由于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和社会宣传的欠缺,抑郁障碍的识别率还较低,能够被识别并得到及时、足剂量、足疗程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更低。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慢性严重的抑郁障碍能引起脑部海马部位的神经元萎缩,因此,早期识别、及时有效充分地治疗抑郁障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起来。 目前国内对抑郁障碍的研究多侧重于量性研究,定量研究是从特定的假设出发,强调研究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因此它将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实证的”研究结果。定量研究一般只能对事物的可观察部分和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较少涉及具体的内容,测量的时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凝固的点,无法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只对研究者事先预定的某些理论假设进行证实,不注重被观察者个人的想法,其研究结果是从抽样群体推论及总体的平均情况,常忽略个体的特殊情况。然而,人类的情感难以量化,量性研究并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真实感受,而质性研究却可以弥补量性研究在这方面的缺憾。质性研究对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世界观高度敏感,可阐述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的真实体验,体现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理念。质性研究是以解释现象为导向的,其研究焦点是构建和维持有意义的、复杂的、有微小差别的过程,其研究目的是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本质,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和综合的分析。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现象之中,注重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中对特殊群体进行个案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强调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质性研究者是以理解别人为乐,并不仅仅是统计比较研究主题的区别,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方法的区别,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不能像问卷调查结果那样可以用统计学方法通过标准技术检验,因为用在问卷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常常忽略了对意义的解读过程,质性研究将意义解读过程放在研究的核心位置。目前,山西省对抑郁障碍患者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尚数空白。本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对心理治疗的感受,为预防及治疗抑郁障碍提供了相应的指导。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用立意取样法选取9例符合DSM-Ⅳ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入访谈法,以半结构式访谈大纲收集资料,Colaizzi法分析资料,目的是探索抑郁障碍患者在心理治疗前后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内心体验。经分析,萃取出6个主题:(1)患者在发病前压力过大(2)患者在发病前对心理治疗基本没概念(3)患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喜忧参半,既有正性的感受,又有负性的感受(4)患者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比较大(5)患者对医院和学校有不满情绪(6)患者对所患疾病有病耻感。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心理治疗的了解还不多,社会需要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力度;由于抑郁患者对所患疾病有病耻感,所以他们需要深切的人文关怀,医生应努力为患者减轻病耻感,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燕;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熠,岳英,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2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治疗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3 余新良;药物和心理治疗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抑郁性神经症:58例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1期
4 刘可,颜君,张美芬;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区别[J];中华护理杂志;2003年01期
5 王磊;蒋晓莲;;叙事研究——护理质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04期
6 江开达;郭晓云;;重视抑郁症的残留症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年03期
7 季锡祥,董帝英,肖泽萍,陈珏,徐勇,邹政;抑郁性神经症的防御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3期
8 蒋锋 ,汤宜朗,侯也之;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刘国英;;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期心理历程的质性研究[J];海南医学;2009年05期
2 段世江;王凤湘;;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马秀花;钟铧;;教育学公共课影视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马一博;;论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玲玲;郭兰;吴颖;殷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李正中;郭志平;肖鸿;;运动心理学中的质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红;张荣池;;论质性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孙幸成;张萌;何琛;史东风;;上海大学教师学术责任问题访谈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年02期
9 李晓岩;王新福;郭金明;屈建新;陈会然;田红梅;张亚红;张书琴;薛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8年05期
10 陈利群;高辉;王铁峰;李淑芬;王芳芳;张凤侠;;综合医院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探讨[J];河北医药;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芳;;引入社工人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谈贵州社区矫正人才队伍的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3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4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于守艳;王晶;;来自女性学课堂的声音——一个质的研究方法情境侧记[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振海;刘民;;抑郁症患者对抑郁症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陈晔;;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周德生;白炼;梁开信;;逍遥散加减治疗抑郁症30例[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优胜者获胜心理要素的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小岳;幼儿体育的制度保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爱华;基于行动研究范式的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士博;培智学校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翟继岩;美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丽;;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李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亚宏;张素桥;;河北省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3期
4 周荣慧 ,黄人健 ,李春玉,刘坤 ,李春燕 ,魏怡 ,高一辰;护理质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管理杂志;2002年01期
5 尼春萍;刘健;刘喜文;化前珍;;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7年03期
6 袁秀珍;;护理本科毕业生科研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年07期
7 曹枫林,厉萍,高庆岭,王克芳;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8 肖融;吴薇莉;张伟;;中文版社交恐怖症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华西医学;2007年03期
9 杨群;王显超;柏维尧;张文斌;柯涛;马金凤;史宝欣;;高原环境对领悟社会支持及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年04期
10 陈江波;吴明君;;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尼春萍;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徐颖;某医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亓秀梅;护理本科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纵向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申蕊娟;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胡芬;围手术期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和体验的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礼宾;某高职院校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孙海娅;山东省护理本科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巴友良;医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周道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对策[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6期
2 王飙,王祖承;抑郁症病人残留症状的治疗以及对抑郁复发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年09期
3 司天梅;舒良;;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开放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4 路敦跃,张丽杰,赵瑞,何慕陶;防御方式问卷初步试用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兰婷;;儿童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03期
2 龙栩慧;吴星湖;刘星星;蒋陆平;;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7期
3 温飞飞;徐凤敏;;慢性消化性溃疡伴抑郁障碍10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24期
4 靳自斌,常余善,孙宝荣,刘娅君;药物与心理疗法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5 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抑郁障碍病人药物治疗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6 张皓;张小年;山磊;朱镛连;;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7 狄慧;王进;汪勇;;重点高中抑郁障碍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付享征;;脑梗死并发抑郁障碍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1期
9 袁勇贵,张心保;有关抑郁障碍治疗的几个问题[J];现代康复;2001年19期
10 李亚新;脑梗塞与卒中后抑郁关系的初步探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洲宝;刘敏科;申希平;黄生辉;唐珂;;安神胶囊对轻性抑郁障碍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郑希德;;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陆德宝;肖刚;沈树梅;;北京市顺义区农业人口抑郁障碍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陆纯明;钱汶;罗雪连;;抑郁障碍109例司法鉴定剖析思考[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唐登华;;抑郁障碍的整体干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立猛;王健仰;张路;侯剑锋;胡盛寿;郑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炎症标志物预测术后抑郁障碍的发生[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树宁;陈维珺;仇剑崟;高秀飞;;乳腺癌术后抑郁障碍的社会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10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鹏;[N];健康报;2010年
2 驻京记者 金丰杰;[N];医药经济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韩明华;[N];保健时报;2004年
4 陈金雄;[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张超群;范晓莉;[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程国媛;[N];山西日报;2010年
7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郑杨;[N];保健时报;2007年
8 范华锋 蒋廷玉;[N];新华日报;2006年
9 徐慧;[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10 李颖;[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政;解郁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卢静;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焦虑障碍现况调查[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秦旻;门诊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冯丽;血液病患者社会心理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啸天;老年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湛愔;情绪词汇加工的心理生理和病理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吴菁;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10 杨灿;抑郁模型大鼠再次急性及慢性应激后海马细胞支架的改变[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尚晓可;元认知干预法治疗大学生抑郁障碍的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梁珂;住院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李馨;抑郁障碍患者自杀行为与其绝望感和冲动攻击性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王艳;隐性认知风格与抑郁障碍症状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洁;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磊;GSK-3β基因表达在抑郁障碍治疗前后行为模式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廖继武;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血浆神经肽Y及P物质水平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7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