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4年
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陈武朝
【摘要】:研究背景 自杀未遂是指个体在主观上存在或产生死亡的想法或愿望之后,实施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行动/行为,并造成自身一定程度的躯体损害,但该行动/行为最终没有导致死亡的结局,自杀意念和躯体损害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最可靠的预测指标,有自杀未遂史者再次自杀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0-40倍。自杀未遂发生率远高于自杀死亡率,WHO的一项自杀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自杀未遂发生率为0.4%-4.2%。女性自杀未遂者多于男性,15-44岁是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的高峰年龄。虽然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但中国的自杀未遂率可能并非如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自杀未遂率。中国人口基数大,无论是自杀死亡人数还是自杀未遂人数都位列世界第一,自杀问题仍是中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可见,中国的自杀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开展自杀未遂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对自杀的预防控制和自杀的危机干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沙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严格匹配对照开展问卷调查,拟从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方面对自杀未遂危险因素进行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今后开展自杀的预防控制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目的 (1)探讨长沙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行为特征;(2)比较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差异,探讨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3)为自杀的预防控制、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以及相关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自杀未遂组(病例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采用整群抽样的研究方法,即先从长沙市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随机抽取3家,再对抽取的3家医院急诊室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连续就诊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自杀未遂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对照组按照与病例组同性别、同社区以及年龄(±2岁)相匹配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条件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内容和工具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抑郁水平评定量表、冲动性量表、Beek绝望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应对技能量表、自杀意向量表等汉化版的量表调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躯体与精神疾病因素、人格特征因素、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运用Excel2007、 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1)基本情况:132例自杀未遂者平均年龄(31.72±7.54)岁,男女性别比为1:2.1,63.6%已婚且生活在一起,75.0%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6.7%的患者居住在农村;过半的患者夫妻关系差或一般,过半的患者与岳父/公公或岳母/婆婆的关系差或一般,男性自杀未遂患者遇到压力或困难时能够从家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5)。3.0%的自杀未遂患者在遇到压力或困难时能够寻求获得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帮助。 (2)自杀行为特征:132例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5月,在4-6月份有集中趋势(Z=25.237,P0.05);109例居住地为农村的自杀未遂患者在3-7月份有集中趋势,高峰为5月(Z=25.318,P0.05),23例居住地为城市的自杀未遂患者无集中趋势(Z=1.708,PO.05)。132例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12:01-20:00(Z=16.703,P0.05)。50.8%(67/132)的自杀方式为喝农药,28.8%为喝其它毒药或过量服药,9.8%为割腕。78.0%(103/132)的自杀场所为家里。53.8%无任何自杀准备,78.0%的自杀未遂者在行动前没有与人提到自杀企图,86.4%没有后事安排,91.7%没有留下遗言、遗书或有关日记。自杀直接原因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夫妻吵架,占27.0%(31/115);患生理或精神疾病,占13.9%(16/115);生活压力大、活着没意思,占13.0%(15/115)。8.3%(11/132)有自杀未遂史;精神疾病总现患率为11.4%(15/132),男性的精神疾病现患率(20.9%,9/43)显著高于女性6.7%(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0,P=0.020);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自杀未遂史的比例高于无精神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58,P0.001)。 (3)相关因素比较:132例自杀未遂者社会支持评定总平均分为29.68±5.97分,对照为38.80±4.17分;对照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自杀未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抑郁量表总平均分为28.68±11.49分,对照为10.47±7.68分,自杀未遂组在抑郁总评定分和郁情绪维度、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维度、人际交往维度的评定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自杀前1年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排前5位的依次为与配偶或同居者有激烈的争吵(发生率为30.3%)、与配偶或同居者打架(16.7%)、与家庭成员激烈争吵(16.7%)、遭遇丢面子受人歧视或被人误会(15.2%)、收入下降(12.1%)。总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为75.0%,平均每个自杀未遂者发生2.38±2.34件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未遂组在各相关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量的评定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未遂者冲动性人格特质总平均分为11.33±3.14分,对照为9.67±3.65分,自杀未遂组在冲动性评定总分和非功能性冲动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功能性冲动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5,P=0.115)。132例自杀未遂者积极行动应对总平均分为35.11±10.75分,对照组为46.55±9.05分;自杀未遂者消极回避应对总平均分为36.17±8.80分,对照为35.27±8.29分。自杀未遂者特质焦虑水平平均得分为52.28±5.90分,对照为41.92±5.77分;自杀未遂者绝望水平评分为60.83±9.13分,对照为44.71±7.15分;自杀未遂组特质焦虑水平和绝望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访谈时,132例自杀未遂患者57.6%有自杀意念,对照组7.6%有自杀意念。 (4)总体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9.981,95%CI:1.376-72.396)、家庭地位低或一般(OR=2.982,95%CI:1.163-7.645)、高抑郁水平(OR=151.994,95%CI:14.679-1573.774)、高绝望水平(OR=28.888,95%CI:3.721-224.257)、高冲动性评分(OR=4.952,95%CI:2.072-11.838)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8,95%CI:0.001-0.076)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OR=0.076,95%CI:0.012-0.501)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7.919,95%CI:1.464-42.827)、婚姻状况为不稳定婚姻类型(OR=68.514,95%CI:2.094-2241.272)、高抑郁水平(OR=27.768,95%CI:5.146-149.844)、高绝望水平(OR=3.531,95%CI:1.050-11.872).高冲动性评分(OR=3.379,95%CI:1.228-9.29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7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男性配对样本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OR=23.850,95%CI:2.831-200.891)、高绝望水平(0R=21.315,95%CI:2.473-183.6842)和高冲动性评分(OR=11.926,95%CI:1.463-97.189)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OR=0.002,95%CI:0.001-0.062)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OR=0.024,95%CI:0.003-0.022)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总体配对样本中,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女性配对样本中,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男性配对样本中,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P0.05)。 (5)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中显示,绝望感作为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图强度起作用,绝望水平对自杀意图强度具有最强的正效应,总体效应为0.692;其次为冲动性人格,总体效应为0.438;焦虑的总体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0.426;社会支持总体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0.322;抑郁的总体效应为0.103,直接效应为0.036,间接效应为0.067。决策树分析发现,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抑郁感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并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 结论 (1)女性自杀未遂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喝农药是主要的自杀方式,自杀地点多发生在家中。自杀高峰时间点为12:01-20:00,农村的自杀未遂患者自杀高峰为5月;8.3%有自杀未遂史;精神疾病总现患率为11.4%,其中男性为20.9%,女性为6.7%。 (2)文化程度低、高绝望水平和高冲动性评分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社会支持水平和遇压力或困难能够获得帮助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绝望感与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存在负交互作用,抑郁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低文化程度很可能是男女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很可能是女性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绝望感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焦虑、社会支持等因素与自杀意图强度的中介变量而存在,绝望感与自杀意图强度存在高度关联;自杀未遂者的冲动性人格特征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而抑郁直接对自杀未遂起作用但作用很小。 (4)自杀未遂的高危特征群为: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抑郁感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焦虑感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同时伴有绝望感并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9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怀海;陈圣祺;伍毅;冷娅男;瞿正万;Pietro Ballinari;Konrad Michel;;上海部分医院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2 徐伟;朱瑜;吴益生;;上海市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年01期
3 郑红;李研;张娜;;保定市2004-2008年自杀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4 赵梅,季建林;自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4期
5 沈启莹;梁巍;周惠芬;李浩;林雄标;;自杀未遂妇女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方式比较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04期
6 刘连忠,肖水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肖水源,周亮,徐慧兰;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8 姜春玲;李献云;费立鹏;许永臣;;中国农村严重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3年01期
9 孙红伟;段淑荣;;急诊科234例自杀未遂老年人特征分析及危机干预[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浦晓珍;吴海峰;;222例自杀未遂病人临床资料分析[J];护理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孔媛媛;农村青年自杀死亡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性别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子尧;我国农村青年自杀者精神疾病行为特征和自杀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明;弋鹏;;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张思华;董静;陈振华;;淮北市人民医院伤害就诊病例监测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3 梁书生;王璐;;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许华山,许霞;癌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比较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5 刘振宇;黄鹤;曹蕾蕾;;体育在职进修研究生健康状况评价——以北京体育大学部分在职研究生为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春梅;;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7 张忠宇;夏宝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8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张磊;;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左鹏;张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以某大学女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对我国自杀危机事件的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水源;胡宓;;对企业员工自杀预防工作的若干建议[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3 肖水源;胡宓;;对企业员工自杀预防工作的若干建议[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4 刘雁书;肖水源;;《人民日报》近六十年自杀行为的社会表达及变迁[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5 徐慧兰;肖林;马贞玉;卿文静;王浩;;湖南沅江市农村老年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6 ;A Case Control Study of Suicides in China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Disorder[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7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e Among Young Rural Chinese:A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8 冯珊珊;肖水源;周亮;唐勇;傅卓华;;湖南某镇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影响因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9 傅卓华;冯珊珊;周亮;唐勇;肖水源;;浏阳市农村居民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10 冯珊珊;肖水源;;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学问题[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方乐;心理解剖在农村青年自杀身亡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云岭;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的尊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性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金碧华;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9 彭志越;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的发生与扩展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合义;特定人群健康状况系统模型及分析[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杰;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俊红;石家庄市失业人员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华;大学生生命质量观与自杀态度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美玲;福州市初中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丽平;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贾普君;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董晓静;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解释偏向[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2 杨云滨,刘筱娴,陈辉,石俊新,胡静;湖北麻城农村妇女自杀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宋剑锋;卢祖洵;;中国人群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4 陈立成;陈鹏;;自杀的心理解剖[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5 周良鹏,王波;314例自杀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6 钟继荣;于都县209例自杀死亡案例统计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7 李剑森,马文军,许燕君,徐浩锋,聂少萍,林锦炎,董智强,李海康;广东省1999~2003年伤害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8 张宏宇;许燕;;国外认知取向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介绍及简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周罗晶,刘筱娴;女性自杀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2期
10 马长锁,方明昭;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临床特点[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路长飞;山东农村地区社区人群自杀认知与态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易尚辉;湖南省中学生自杀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3 管琳;Dickman冲动量表中文版在农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检验[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献云,许永臣,王玉萍,杨荣山,张迟,及惠郁,卞清涛,马振武,何凤生,费立鹏;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0期
2 汪忠秀 ,倪成俊;1例自杀未遂患儿的心理疏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9期
3 王法鑫,孙月吉,刘启贵,姜潮,路英智,司东梅,商斌;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3期
4 崔树伟,杨荣山,何凤生,郑玉新,李芳健,秦复康,费立鹏;山东某地农村人群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和随访研究[J];卫生研究;2003年06期
5 李献云 ,费立鹏 ,及惠郁 ,许永臣 ,何凤生;为什么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6 贾存显,贾桂英,赵仲堂,赵书英,潘永峰,栾贻爱,任祥美;自杀未遂影响因素与高危人群的分类树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1期
7 张秀兰;彭金莲;韦若梨;周妮亚;詹凤球;;晚期癌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年04期
8 王皓翔;李芳健;王家骥;麦锦城;王心旺;李亮昌;方耀华;;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09期
9 刘丰玲;王玉娥;张海霞;尹淑香;郭云铎;;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6年17期
10 甘景梨;杨代德;高存友;牛锋;刘贵萍;张伟红;;某部新兵自杀未遂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炳江;;3位大学生自杀未遂引起的思考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朱宇清;魏育林;王辰;韩标;刘伟;;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患者人格特征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贾存显;;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未遂关系研究[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邹圣强;潘鑫;章衡;吴敏;纪学颖;邱晨;;466例农民自杀未遂病例流行病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瑞芳;蔡振林;刘梅;程德山;;综合性医院自杀与自杀未遂患者的急救与预后临床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幼东;;对一例投河自杀未遂女性的干预体会[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海燕;秦晓霞;侯璟琳;陈伟;贾晓菊;谭善勇;魏胜男;;综合医院自杀未遂患者不同群体间家庭功能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文军;严青华;聂少萍;徐浩锋;许燕君;宋秀玲;许晓君;蔡秋茂;;青少年体重认知偏移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10 张东;王丽敏;;心理干预疗法对自杀未遂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影响[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顾威;[N];工人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 西英俊;[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朱旭东 姜涛;[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崔世举;[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姜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记者 朱峰 李俊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波;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干预的一年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明;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相关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尹晔;广西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因素与自杀未遂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世艺;广西罗城县自杀未遂者特点及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沈岩;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陈韵;佛山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自杀未遂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6 韩梅;自尊、焦虑与自杀未遂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廉颖;5-HT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农村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魏胜男;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3个月干预的随访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陈武朝;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李海燕;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家庭功能调查[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7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