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的现状调查
本文选题:妇幼保健人员 + 产后抑郁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12期
【摘要】:目的了解石河子市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现状。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355名妇幼保健人员进行调查,抽取16名妇幼保健人员进行面对面半结构访谈。结果研究对象总得分(76.01±10.332)分,对产后抑郁评估诊断及治疗的认知得分率最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岗位、从业时间、科室、职称的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认知状况有差异(P0.05)。访谈结果表明,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相关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全面,对产后抑郁者缺乏跟踪管理,今后开展产后抑郁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保健。结论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状况不佳,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关部门需加强培训,针对认知薄弱的内容或人员重点强化,以提高妇幼保健人员对产后抑郁的整体认知水平,便于落实产后抑郁预防保健工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ers in Shihezi city. Methods 355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16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workers were selected for face-to-fac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was 76.01 卤10.332, and the cognitive score was the lowest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ers of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post, working time, department and professional title. The interview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personnel did not hav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r skills about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hey lacked follow-up management to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 focu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work in the future was to prevent health care.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ers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poor and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focus on the contents of weak cognition or personn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gnitive level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ers and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八师石河子市妇幼保健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第八师石河子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2YL08)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兰;赵静;赵春梅;;产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工企医刊;2006年03期
2 马琳;郭丽;;产后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32期
3 吕军;赵瑞;施慎逊;汤月芬;伍蓉;崔欣;王琼;周英凤;刘蕊;白鸽;郝模;;我国产后抑郁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4期
4 张小松;赵更力;陈丽君;狄江丽;;产后抑郁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22期
5 王娟;;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对策探讨[J];吉林医学;2010年18期
6 郭树珍;;产后抑郁防治[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7 张巍;安力彬;刘媛;;产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4期
8 宫玲;高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16期
9 张建平;;治产后抑郁 要家人关心[J];药物与人;2010年01期
10 清棉;;新妈妈们,让产后抑郁离咱远一点[J];婚育与健康;2010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施慎逊;汤月芬;陈炎;陆雯;王青青;苏琦风;漆琨;程利南;杨宇宙;朱志滨;张明园;;孕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及集体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姜蕾;王竹珍;邱丽蓉;万国斌;林艳;韦臻;陈秋兰;;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寇振芬;;产后抑郁患者患者个性特征及应付方式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邬贤凤;余颖;;产后抑郁与T细胞免疫调节的相关性研究[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5 汤义平;许蔚倩;庞桂平;安华;;围产期产妇及其配偶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 方传荣;好胜母亲当心产后抑郁[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2 宗宇佟;美国“新爸爸”易患产后抑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刘瑛;走出产后抑郁的困境[N];中国妇女报;2005年
4 于云英;要重视产后抑郁发作[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胥晓琦;“贤妻良母”变态,警惕产后抑郁[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张建新 邱丽娜;母亲产后抑郁影响孩子智力发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病区主任 罗炯;当心产后抑郁成杀手[N];健康报;2009年
8 柳君;“扩军备战”产后抑郁[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9 宁乡县精神卫生中心 戴建锋;产后,我们不做“抑郁”妈妈[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小楚;年轻妈妈怎么样才能“赶走”产后抑郁[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静;武汉市妇女孕产期抑郁及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观察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静;产后抑郁患者妊娠期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2 赵瑞;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方案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于津;上海市产后抑郁现况调查[D];复旦大学;2010年
4 沈荣;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宋修丽;产后抑郁与完美主义个性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要珍;性格、妊娠时限、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周燕蓉;产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刘小翠;产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与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焦琳;产后抑郁发生现况及其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10 阎元;基于社区的产后抑郁筛查技术及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52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85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