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后3月当地教师重型抑郁障碍时点患病率及高危因素
本文选题:重型抑郁障碍 + 教师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目的识别芦山地震后早期当地教师重型抑郁障碍(MDD)的时点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别于地震后14~20d及85~95d对雅安市宝兴县教师进行地震后社会心理状况及MDD的诊断性评估。前者采用自编调查表,后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MDD模块。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19例教师完成了2次评估。地震后3月MDD的时点患病率为4.70%(15/3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D的高危因素有直系亲属受伤(OR=6.26)、住房不能居住(OR=4.26)、地震后14~20d内情绪表现为容易伤感(OR=11.45)。地震后14~20d内情绪反应表现为担心(OR=0.14)是MD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地震后教师的心理状态值得重视,应重点关注有直系亲属受伤、住房不能居住、地震后14~20d内容易伤感或缺乏担心情绪反应的教师。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time-point prevalence and high-risk factors of severe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in local teachers early after the Lushan earthquake. Method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sychosocial status and MDD of teachers in Baoxing County, Ya'an City at 1420 and 8595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used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he latter used MDD module in brie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MDD. Results A total of 319 teachers completed two evaluations. The time point prevalence of MDD in March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4.70 / 319g.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MDD were: direct relatives injured OR6.26, housing could not live in ORD 4.26, and the emotional performance within 14 to 20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easy to be sad. The emotional response within 14 ~ 20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of MDD.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teachers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the teachers who are injured by their immediate relatives, who cannot live in their houses, and who are likely to be sad or lack of emotional response within 14 to 20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雅安市宝兴县教育局;雅安市宝兴县人民医院;
【基金】:四川大学地震灾后重建应急项目(No.2013SCU190)资助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孟慧;梁巧飞;李永鑫;熊梅;;教师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职业倦怠的中介效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2 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3 吴胜涛;李娟;祝卓宏;;5·12地震灾区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1期
4 胡俏;邵日新;;汶川地震灾民中的社会支持和消极沉思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年01期
5 司天梅;舒良;党卫民;苏允爱;陈景旭;董问天;孔庆梅;张卫华;;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的临床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7期
6 李海峰;况伟宏;韩布新;;成都、德阳地区地震8个月后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02期
7 谢永标;马弘;马宁;何鸣;梁光明;向虎;吴霞民;管丽丽;王瑞儒;林红;程文红;贾福军;党卫民;;汶川震后14个月极重灾区县基层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11期
8 张本,王学义,孙贺祥,马文友,姜涛,张秀凤,于振剑,许瑞芬,彭精芬,孟雪梅,刘晓芸;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07年29期
2 张长英;刘美廷;;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严文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特点及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赵丽萍;;论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1期
5 刘莉湘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罗勇;;灾后1年板房安置点群众抑郁症状的地理分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7 解登峰;谢章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幽默风格关系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黄秀英;刘建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Meta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6期
9 向燕卿;张德源;彭文平;罗玉琳;;心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重庆医学;2013年31期
10 徐向东;吕淑云;张莉;李月娥;陈亮;买买提热夏提·吐尔逊;马瑞晨;古丽娜尔·阿布都克里木;;突发群体暴力事件后社区居民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慧君;;森田疗法对地震灾后人群心理重建的适宜性[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许瑾宏;;女性研究论文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以2010年中国心理学主流期刊为例[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3 丁军;周志坚;刘铁榜;金冬;杨洪;邹晓苇;赵敏;卞茜;;深圳某大型企业外来劳务工抑郁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调查[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丁军;周志坚;刘铁榜;金冬;杨洪;邹晓苇;赵敏;卞茜;;深圳F企业外来劳务工抑郁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调查[A];201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5 杨柳;宋华淼;伊丽;彭飞;刘娟;杨蕾;徐珀;;军事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分析[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钱晓红;杨蕴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海晨;心境障碍患者轻躁狂症状的临床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崔卫芳;三江源区庭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孙达亮;躯体形式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脑葡萄糖代谢改变的PET显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红军;基于“肾为先天之本”理论的地震灾区之孕产规律比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崔芝楠;公务员工作快乐感与工作倦怠、工作绩效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4 丁丽丽;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龙W,
本文编号:1928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2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