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基于蛋白芯片技术筛选抑郁症血浆的诊断标志物

发布时间:2018-12-08 21:15
【摘要】: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5%。目前,抑郁症的诊治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1)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众多,主要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氧化应激障碍等。这些假说为揭示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未获得广泛的认同;(2)缺乏客观的检验诊断方法: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主观鉴别患者临床症状。然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小部分患者以多动症、欣快感、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混淆,如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使得基于症状的临床诊断方法准确率低。综上,筛选抑郁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揭示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发出客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反相蛋白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同时高通量定量检测生物样本(血液、尿液以及脑脊液等)中的蛋白质含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前期抑郁动物模型研究提示中枢与外周的生化改变与抑郁发病相关,但鉴于动物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疾病发生,因此开展抑郁症患者蛋白质组学分析十分必要。 目的: 1.采用反相蛋白芯片平台结合机器学习理论方法,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19个血浆蛋白表达谱,筛选出抑郁相关的血液差异表达蛋白质。 2.分析相关差异代蛋白的分子功能,初步探讨这些差异蛋白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3.采用独立样本验证生物标志物组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1.样本:训练集样本用于筛选抑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测试集样本用于独立验证潜在生物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价值。血浆: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训练集(162例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203例正常对照);测试集(74例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29例正常对照)。 2.蛋白选取:选择19个抑郁相关血浆蛋白,包括MMP7、RANTES、 MCP-1、MIF、Eotaxin、MMP-9、A2M、IL-8、Apo-B100、VCAM-1、 Leptin、CRP、Apo-Al、SDF-1、MIP-1beta、Apo-H、VEGF PON-1、Apo-J。 3.样本检测:反相蛋白芯片的蛋白质组学平台。 4.数据分析: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二元逻辑回归(LR),挖掘训练集抑郁症相关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组。 5.血液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独立验证:差异蛋白组建立的分类器诊断模型用于区分独立的验证集样本(74例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和129例正常对照,74例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和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74例首发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和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潜在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 采用反相蛋白芯片检测方法,通过LR比较了162例首发未用药抑郁患者与203例健康对照人群的19个蛋白表达谱,并且根据BIC信息准则分析发现MIP-1beta、Eotaxin、MMP-9、Apo-B100、Apo-H组成的生物标志物组具最好的区分能力和最小的错误识别率,并通过RF和SVM算法再次验证此标志物组能很好地区分抑郁组和正常组。其中MIP-1beta和Eotaxin的表达在抑郁患者血浆中升高,MMP-9、 Apo-B100、Apo-H在抑郁患者中表达降低。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炎症、脂质代谢以及酶相关。独立样本验证发现这些差异蛋白质组成的生物标志物组能够较好区分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敏感性为77.0%,特异性为88.3%),同时也能有效区分抑郁组与双相情感障碍组(敏感性为77.0%,特异性为63.8%),以及抑郁组与精神分裂组(敏感性为77.0%,特异性为62.0%)。 结论: 通过抑郁症患者血液的靶向蛋白检测策略分析,我们鉴定出抑郁症相关的血浆差异蛋白质。分析了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分子功能,为揭示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蛋白分子层面的证据。并采用独立样本验证了相关差异蛋白质组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开发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方法提供了候选生物标志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宗霖;程宇琪;王继才;许秀峰;;致炎细胞因子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04期

2 Urmila M Aswar;Padmaja P Kalshetti;Suhas M Shelke;Sharad H Bhosale;Subhash L Bodhankar;;Effect of newly synthesized 1,2,4-triazino[5,6-b]indole-3-thione derivatives on olfactory bulbectomy induced depression in rat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2年12期

3 左灿;李海英;卿之驹;陈远林;;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年21期

4 李静静;叶长林;;运动诱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能量平衡调节中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4期

5 林勇;费玉娥;夏江明;翁振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4年12期

6 罗飙;;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8期

7 卢丽萍;朱英标;成俊英;;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l66Me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年04期

8 傅松年;王江涛;谭立文;胡楠楠;党海红;;抑郁症首次发病维吾尔族、汉族患者血清白介素-2、6及其可溶性受体水平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9 黄茹燕;徐曙;方群;武欣;关承斌;乔慧芬;李箕君;;首发抑郁症患者西酞普兰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金晓忠;朱冉旭;曹玉婷;丁文龙;;肿瘤坏死因子-α与抑郁症患者躯体疼痛症状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昱;赵丹;孙东;郝海光;杨静娴;;蛇床子素抑制Aβ_(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的研究[A];“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张晓丹;胡昱;孙东;郝海光;杨静娴;;独活香豆素对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行为学和脑组织Aβ含量的影响[A];第四次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暨方药用量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世英;AMPK信号通路在大鼠慢性糖皮质激素应激中的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卢佳宏;针刺对治疗患者面部痤疮、血清IGF-1、DHEA及改善其抑郁焦虑状态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3 褚克昙;P2X7受体在全脑缺血复灌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陈佳;饲喂不同来源肉类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文渊;基于抑郁模型代谢组学探索抑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6 白玫;慢性应激诱发抑郁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异常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7 丁秀芳;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LC-NE系统的影响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王国华;抗抑郁药物的神经可塑性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张海林;解郁清心安神汤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彭云丽;慢性应激诱发抑郁行为的炎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斌;丙泊酚和七氟烷对单肺通气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2 卢妍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皮质醇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谈俊;氟西汀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吴芳芳;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夏天光;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皮质醇及其比值的变化和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陆玉丹;玉郎伞多糖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BDNF通路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江明,

本文编号:2369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369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