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老龄化激增的今天,老年痴呆已经成为全球的重点公众健康问题。据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 AA)报告称截止2012年,美国估计有540万AD患者,并且正在以每68秒发生1个新的AD患者的速度在增加,预计截止2050年,美国可能拥有1100-1500万AD患者。痴呆是美国老年人群的第六大致死因素,而心血管病、卒中及癌症等排名一直靠前的几大致死因素随着医学的发展,其导致的老年人群死亡率明显下降,而痴呆有效治疗的研究一直未得到突破性进展,因此AD导致老年人群死亡的比例仍在明显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与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的报告,全球痴呆患者人数在2010年估计为3560万,每20年将接近翻一番,到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6570万和1.154亿。大多数痴呆患者都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需要专人照料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如此庞大的痴呆人群对患者本身、患者的家庭及照料者、社区及国家的卫生系统都将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痴呆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来临之前,科研工作者唯有将其变为可控制的疾病,才可能将避免痴呆带给人类的灾难。目前为止,痴呆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对痴呆进行一级预防成为目前更为重要的研究任务。但是正常人群一般没有对痴呆的预防意识或者没有强烈的预防痴呆意识,大多数患者及家属都是在发现有明显的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或者认知减退后才会有意识地去预防痴呆,有希望改进认知状态的愿望。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龄化及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减退状态,被认为是痴呆前阶段,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该阶段的认知减退相对痴呆阶段来说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因此关注MCI,尤其是具有发展为痴呆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在MCI阶段即通过控制促使MCI患者认知减退的关键危险因素,进而逆转、阻止或延缓认知减退,最终控制痴呆发病率。 为了寻找促使MCI患者认知减退的关键因素,探索MCI发展为痴呆的临床预测指标,本研究通过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展为痴呆的临床预测指标。 第一部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减退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促使MCI患者认知减退的危险因素,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以及多个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模式。 对象和方法: 于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在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选择没有发生过卒中的MCI患者进行3年随访。入组时收集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血管危险因素(vascularrisk factors, VRFs),并在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均行64排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脑动脉狭窄率,行颅脑3.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 WMC)情况,同时行全套神经心理学测试了解认知状态。本研究采用随访前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减少值作为认知减退的衡量标准。 结果: (1)共有257名患者入组,平均年龄为70.05±6.78岁,110名为(43.31%)女性,低教育水平患者共有102名(40.15%)。246名(95.72%)患者完成了3年的随访,246名患者中有36名在随访期间发生卒中,154名(62.60%)患者3年的MMSE减少值≥3分,划为认知下降组,其余为对照组。 (2)比较认知下降组及对照组各种危险因素的差异,除受教育水平、糖尿病控制、高脂血症及随访期间戒酒外,其它17项危险因素在两组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以3年的MMSE减少值作为因变量,纳入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作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以下7个危险因素与MMSE减少值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性别、糖尿病、入组时饮酒、基线WMC程度、基线颈动脉狭窄率、随访期间WMC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率的加重。 (4)将3年的MMSE减少值按照基线认知状态及年龄进行校正后作为因变量,将以上7个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以下回归方程:MMSE减少值=-1.180+1.611×基线WMC程度+5.805×基线颈动脉狭窄率+1.221×随访期间WMC加重程度+0.957×基线时糖尿病(F=51.583;p<0.001;R~2=0.674) (5)计算上述方程中的4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按从大到小排列为:基线WMC程度(0.570)、基线颈动脉狭窄率(0.312)、WMC程度变化(0.244)、糖尿病(0.171)。 结论: (1)本研究入组257名MCI患者,246名患者完成3年随访,随访期间36名患者发生卒中,认知明显减退的有154名(62.60%)。 (2)具有以下情况的MCI患者是认知减退的高危人群:年龄偏大的男性、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者、患糖尿病、患高脂血症但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有TIA病史或卒中病史、吸烟饮酒者、有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有WMC。 (3)排除卒中的影响,3年认知减退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可归纳为以下方程:MMSE减少值=-1.180+1.611×基线WMC程度+5.805×基线颈动脉狭窄率+1.221×随访期间WMC加重程度+0.957×基线时糖尿病。 (4)以上方程中的4种危险因素对MCI患者认知减退的影响作用大小为:基线WMC程度>基线颈动脉狭窄率>WMC程度变化>糖尿病。 第二部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展为痴呆的临床预测指标研究 目的: 研究MCI发展为痴呆的临床预测指标,并按照痴呆的类型分别探讨促使MCI发展为各型痴呆的高危因素。 对象和方法: 于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在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选择没有发生过卒中的MCI患者进行3年随访。入组时收集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VRFs,并在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均行64排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脑动脉狭窄率,行颅脑3.0T MRI检查WMC情况,同时行全套神经心理学测试了解认知状态。随访期间记录病人首次诊断为痴呆的时间及类型,随访结束时通过CTA及MRI结果进一步确定痴呆的类型。 结果: (1)共有257名MCI患者入组,246名(95.72%)患者完成了3年的随访。246名患者中有86名(34.96%)在随访结束时发展为痴呆,其中52名(21.14%)为AD,26名(10.57%)为VaD和8名(3.25%)为MD。MMSE减少值以MD最大(9.00±1.69分),其次为VaD(5.92±2.45分),AD患者最小(5.58±1.98分)。 (2)将发展为痴呆的86名患者与其余仍为MCI的160名患者比较,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基线时颈动脉狭窄率及WMC程度、随访期间颈动脉狭窄率及WMC变化、随访结束时颈动脉狭窄率及WMC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对最终发展为痴呆的86名患者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下4种危险因素对MCI发展为痴呆有显著性作用(p<0.05):糖尿病、基线时重度WMC及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狭窄变化。 (4)对最终发展为AD的52名患者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下3种危险因素对MCI发展为AD有显著性作用(p<0.05):糖尿病、基线时重度WMC、基线时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率。 (5)对最终发展为VaD的26名患者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下4种危险因素对MCI发展为VaD有显著性作用(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男性、基线时重度颈动脉狭窄率。 结论: (1)MCI发展为痴呆的速度为11.65%/年,发展为AD的速度为7.05%/年。认知下降程度大小为:MD>VaD>AD。 (2)具有以下特点的MCI患者是发展为痴呆的高危人群: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6年、患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卒中、颈动脉狭窄、有WMC。 (3)以下指标可以作为MCI进展为痴呆的临床预测指标:糖尿病、重度WMC、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狭窄持续加重,且加重程度超过15%。 (4)以下指标可以作为MCI进展为AD的临床预测指标:糖尿病、重度WMC及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率。 (5)以下指标可以作为MCI进展为VaD的临床预测指标:高血压、高脂血症、男性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率。饮酒者戒酒戒酒可以减少MCI发展为VaD的可能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良明;颈动脉血管成形术[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5年04期
2 李贵福,林志俊,刘新通,陆骊工;经皮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附4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3 杜莉,辛涛,刘建民,赵宝珍,马彩娥,高百春;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09期
4 曲东锋;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减少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栓子试验(CARESS)[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4期
5 宋雷凤,李国毅,周荫,林亚欣;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26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10期
6 姜建东,杜颂伟,顾建平,陈亮,王景涛,杨杰;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9期
7 王凤林;;颈动脉内膜剥脱可防脑梗[J];健康必读;2007年03期
8 王云;朱祖福;彭岚;刘定华;王其平;王旭;姜岐涛;;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9 张媛;刘新峰;徐格林;;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症状的诊断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北京新发现颈动脉狭窄者188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英华;;颈动脉狭窄与脑中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脑保护装置[A];2007第一届全国介入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捷;邢影;李淼;徐忠信;;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喻明;聂本刚;熊高华;蒋世杰;;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君;李宝民;杜志华;曹向宇;刘新峰;;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中MOMA+SPIDER双重保护装置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艳玲;范世超;;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的CTA血管成像及测量[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白卫星;;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维;卞瑾;;颈动脉狭窄合并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孙茂军;唐维国;何松彬;王斌达;朱永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后血小板活化功能变化的观察[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万亮;华续明;仲骏;李世亭;;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段炜;陈康宁;柳春雨;周振华;陈长宇;刘国军;;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的实验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皇岛军工(市脑血管病)医院 郭希正 徐秋霜;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和治疗[N];秦皇岛日报;2009年
2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刘昌伟 整理 吴巍巍;治疗颈动脉狭窄 可防半数卒中[N];健康报;2010年
3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三系 石祥恩;颈动脉狭窄 内膜剥脱仍首选[N];健康报;2010年
4 主任医师 徐文端;颈动脉狭窄一定要放支架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姜卫剑 教授 本报记者 吴卫红 罗刚 整理;颈动脉狭窄:手术还是用药[N];健康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慕欣;颈动脉狭窄治疗亟待规范与推广[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徐运邋 刘宁春;颈动脉狭窄可致中风[N];健康报;2007年
8 上海华山医院血管外科 王铁平 主任医师;手术可治颈动脉狭窄[N];健康时报;2008年
9 周定标;颈动脉狭窄诊治的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10 熊江雪;降压不适做颈部血管超声[N];健康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慢性脑灌注不足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减退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刘加立;颈动脉狭窄伴发情况分析及影像学诊断[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君;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佳睿;介入可控性兔颈动脉狭窄导致早期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降压所造成的危险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静华;CD40-CD40L系统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斑块稳定性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6 刘勇;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7 杨永君;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娄昕;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李明利;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于晓艳;联合应用Neuro DSA、Agatston Calcium Score和CTP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综合影像评价[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MES监测[D];青岛大学;2010年
2 于红梅;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CDFI和TCD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岳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海亮;CTA 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玉;血管内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的时间窗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6 蔡浩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7 薛德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小军;兔颈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内膜切除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9 董兴龙;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液TG、Tch、FIB检测及意义[D];青岛大学;2005年
10 马玉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
248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