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疏肝养心针刺法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4 18:21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养心针刺法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以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及辅助性T1细胞(Th1细胞)/辅助性T2细胞(Th2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60例和针药组60例,另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正常组。药物组和针药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评定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治疗后1、2、4、6周评定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正常组、药物组和针药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检测血清5-HT及白介素(IL)-1β、IL-6、IL-4、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药物组与针药组患者MA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6周,针药组MADRS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治疗后1、2、4、6周,针药组SERS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治疗前,药物组和针药组血清5-HT、IL-4、IL-10水平较正常组降低,IL-1β、IL-6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药物组与针药组血清5-HT、IL-1β、IL-6、IL-4、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血清5-HT、IL-4、IL-10水平较药物组升高,血清IL-6水平较药物组降低(P0.05)。结论疏肝养心针刺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SSRI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减轻其不良反应,并能有效调节血清5-HT及Th1细胞/Th2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失衡。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soothing liver and nourishing heart acupuncture on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serotonin (5-HT) and helper T1 cells (Th1 cells) / auxiliaries. Effect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ecreted by sex T2 cells (Th2 cell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of Hangzho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rug group (n = 60) and acupuncture group (n = 60). In addition, 60 healthy person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norma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MADRS) score of the Montgomery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t 1,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SERS) score of the antidepressant side effects scale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Serum 5-HT, IL-1 尾 and IL-6,IL-4,IL-10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normal group,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DRS score between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P 0.05).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MADRS score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SERS score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5 h HT, IL 4 and IL 10 in the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while the levels of IL-1 尾 and IL-6 in the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5 et, IL 1 尾 and IL-6,IL-4,IL-10 levels betwee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5 HT, IL 4 and IL 10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serum IL-6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Conclusion Shugan Yangxin acupuncture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duce its adverse reactions,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balanc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ecreted by serum 5-HT and Th1 cells / Th2 cells.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ZB107,2014ZB090)
【分类号】:R749.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云翔;王敏;;小剂量氨磺必利合用帕罗西汀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4期

2 林伟容;陈俊琦;陈磊;林仁勇;肖慧玲;曲姗姗;陈莹;黄泳;;针灸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指标及其相关统计方法的计量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01期

3 张斌;郝雪利;李雪丽;刘武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01期

4 方玉婷;;全科医生处方集——抗抑郁药[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13期

5 郭旭;赵宏;王漪;苏苇;;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8年06期

6 王珑;孙冬玮;邹伟;张洁玉;;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08年05期

7 陈丽智;王玲玲;;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年06期

8 钟宝亮;黄悦勤;李会娟;;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9期

9 孙志高;黄泉智;冯杰;陈利平;;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年04期

10 周玲;陈文垲;梅晓云;彭昌孝;李国春;黄云;陈文姬;彭计红;张喜芬;陈建设;褚蔚;丁兴;;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群体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洁;张谦;潘能荣;吴爱勤;何焕荣;梅其一;;焦虑、惊恐和抑郁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高玲;塔其一;邢凯;孙尧;;醒神解郁针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翟丽丽;胡俊杰;郭清华;;疏肝解郁治疗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年07期

4 黄莉;;痛泻要方加减联合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年08期

5 于佳卫;顾锡镇;;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1年02期

6 于佳;贺祝英;张建玲;王欣欣;刘瑶;;抗抑郁症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焦黎明;刘建峰;卢国珍;;头针加中药治疗焦虑抑郁状态300例[J];光明中医;2012年09期

8 杨丽琴;邓鑫;张亚萍;;丹栀逍遥散配合心理干预治疗艾滋病抑郁症60例临床观察[J];大众科技;2013年06期

9 沈宗霖;程宇琪;王继才;许秀峰;;致炎细胞因子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04期

10 盛雷;张波;;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群松;季向东;;丹栀逍遥散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安春平;;2000年以来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证候研究概述[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学红;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樊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评价和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薛丽飞;老年抑郁症证候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陈燕云;薄氏腹针配合体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赵晶;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肾虚肝郁型和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符文彬;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及受体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邓厚波;慢性肝损伤合并应激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养肝解郁颗粒干预作用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孙琪;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黎霄羽;更年期综合征五脏心身症状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蒋丽;针刺四关穴治疗肝郁型抑郁症的临床及cAMP-PKA信号通路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香凝;219名女性寻常痤疮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唐乐;临床针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东雅;百事乐胶囊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陈琛;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对卵巢低反应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陈丽智;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远期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孙尧;醒神解郁针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赵海京;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冼慧;舒肝健脾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陈明伦;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池内美知子;黎凯教授“调神四法”治疗神经症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兰英;陆倩;王玲玲;;电针对抑郁症患者氟西汀副作用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韩晶杰,烟建华;从肺论治抑郁症的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3 罗和春,周东丰,贾云奎,舒良,方明昭,方耀奇;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4 胡随瑜,张宏耕,郑林,张海男,陈泽奇,陈昌华,赵志付,王新本,刘发荣,李顺民,黄信初,俸建林,张捷;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0期

5 李建国,黄庆元;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国海,俞俊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情感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7 刘淋利;吴剑浩;赵丽慧;;抑郁症从心论治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季建林;;舍曲林,成人中重度抑郁症急性期治疗的最佳选择——解读《12种新一代抗抑郁药的疗效与耐受性比较:来自多药治疗荟萃分析的证据》[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4期

9 李晓晶;马欣欣;李素琴;;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6年02期

10 尹秀茹;电针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颖文;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曙,欧红霞,张宁;强迫症状对抑郁症影响79例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孙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0年13期

3 赵晋华,林祥通,江开达,昂秋青,施慎逊,薛方平;抑郁症的基础与认知激活脑血流灌注异常类型[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4 余海鹰,崔庶,王宏,汪广剑,张理义,陈方斌,高志勤,范庆祝,高柏良;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1期

5 关恒永,武浩然;抑郁症死亡尸体解剖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6 赵菊丛,徐虹;反复发作抑郁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7 童亚芳;护士对癌症病人抑郁症的认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1期

8 霍平,郑红光,孙丽丽,徐晓丽,程显山;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过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特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10 李洪荣;自杀在抑郁症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预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4 孙淑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西跃;齐延昭;;中药百合理郁汤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钮富荣;;单次发作抑郁症的五年随访[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丁坚伟;;失眠门诊与抑郁症[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10 许学明;陈统献;汤义平;;封闭与开放管理抑郁症患者生活满意度对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逍遥;抑郁症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3 ;抑郁症康复需要他人关怀[N];保健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华;警报抑郁症日益增多[N];北京社会报;2005年

5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记者 任一 采写;给心灵安个家[N];重庆日报;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症的咽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早报记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万抑郁症患者[N];东方早报;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症状改善后还要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黄光;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N];广东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首发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释传根;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牟君;抑郁症的脑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海;青岛市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巧艳;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和心理干预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栋;抑郁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毕涌;抑郁症皮肤交感反应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俊娟;综合医院门诊对抑郁症识别和处理的对照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预合并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抑郁症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492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492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