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配对受体调节应激反应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图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年第47卷第1期83并伴随CRHR1和CRHR2受体对、MR和GR受体对、ER和AR受体对等的表达失衡,其中MR和GR,ER和AR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进入核内与CRH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拮抗调节CRH基因的转录表达(CRHR1和CRHR2除外);而RA和ABA都通过视黄酸信号通路来互相拮抗调控CRH基因的转录表达(图1).由此提出假说,调节应激反应的脑内多组配对受体表达失衡是导致抑郁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恢复此类受体的表达平衡将是抑郁症的预防、治疗的重要策略.图1CRH基因转录调控模式图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ndrogen:雄激素;AR:雄激素受体;ARE:雄激素反应单元;E2:雌二醇;ER:雌激素受体;ERE:雌激素反应单元;GCs:糖皮质激素;GR:糖皮质激素受体;MR:盐皮质激素受体;MRE:盐皮质激素反应单元;GRE:糖皮质激素反应单元;RA:视黄酸;ABA:脱落酸;RAR;视黄酸受体;RARE:视黄酸反应单元参考文献1LecrubierY.Theburdenofdepressionandanxietyingeneralmedicine.JClinPsychiatry,2001,62,Suppl8:49;discussion1012GuL,XieJ,LongJX,etal.Epidemiology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inmainlandChina:asystematicreview.PLoSOne,2013,8:e653563KendlerKS,KarkowskiLM,PrescottCA.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stressfullifeeventsandtheonsetofmajordepression.AmJPsych,1999,156:8378414PaykelES.Stressandaffectivedisordersinhumans.SeminClinNeuropsychiatry,2001,6:4115HolsboerF,LauerCJ,SchreiberW,etal.Altered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Regulationinhealthy-subjectsathighfamiliarriskforaffective-disorders.Neuroendocrinology,1995,62:3403476PlotskyPM,OwensMJ,NemeroffCB.Psychoneuroendocrinologyofdepression.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年第47卷第1期83并伴随CRHR1和CRHR2受体对、MR和GR受体对、ER和AR受体对等的表达失衡,其中MR和GR,ER和AR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进入核内与CRH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拮抗调节CRH基因的转录表达(CRHR1和CRHR2除外);而RA和ABA都通过视黄酸信号通路来互相拮抗调控CRH基因的转录表达(图1).由此提出假说,调节应激反应的脑内多组配对受体表达失衡是导致抑郁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恢复此类受体的表达平衡将是抑郁症的预防、治疗的重要策略.图1CRH基因转录调控模式图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ndrogen:雄激素;AR:雄激素受体;ARE:雄激素反应单元;E2:雌二醇;ER:雌激素受体;ERE:雌激素反应单元;GCs:糖皮质激素;GR:糖皮质激素受体;MR:盐皮质激素受体;MRE:盐皮质激素反应单元;GRE:糖皮质激素反应单元;RA:视黄酸;ABA:脱落酸;RAR;视黄酸受体;RARE:视黄酸反应单元参考文献1LecrubierY.Theburdenofdepressionandanxietyingeneralmedicine.JClinPsychiatry,2001,62,Suppl8:49;discussion1012GuL,XieJ,LongJX,etal.Epidemiology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inmainlandChina:asystematicreview.PLoSOne,2013,8:e653563KendlerKS,KarkowskiLM,PrescottCA.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stressfullifeeventsandtheonsetofmajordepression.AmJPsych,1999,156:8378414PaykelES.Stressandaffectivedisordersinhumans.SeminClinNeuropsychiatry,2001,6:4115HolsboerF,LauerCJ,SchreiberW,etal.Altered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Regulationinhealthy-subjectsathighfamiliarriskforaffective-disorders.Neuroendocrinology,1995,62:3403476PlotskyPM,OwensMJ,NemeroffCB.Psychoneuroendocrinologyofdepression.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81301156,91132304)资助项目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耀中;柳昀哲;林碗君;何振宏;张丹丹;关青;罗跃嘉;;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基于fMRI元分析的证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辉;周江宁;;多组配对受体调节应激反应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年01期
2 田相娟;王美萍;;BDNF基因与抑郁[J];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曦,李艳红,陈晓兰;30例抑郁症患者的P_(300)电位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艾丽,秦晓霞;抑郁症与自杀问题[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3期
3 卢胜利;光量子氧透射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4 孔淑华;青春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5 万艳琼,谢斌,郑瞻培;抑郁症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6 赵庆莲,李莲芳,王立伟,诸索宇;血管性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7 闫立新,韦好儒,陈林庆;以反复呃逆为首发症状的抑郁症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1期
8 郁缪宇;抑郁症的神经营养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9 李银霞,张淑兰,林桂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10 张然;让抑郁症无处藏身[J];中国工商;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海京;李跃华;杨慧敏;肖爽;;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东丰;孙学礼;张心保;赵贵芳;马崔;许毅;欧红霞;李惠春;李斌彬;;噻奈普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邹春玲;;96例老年住院荣军抑郁症调查[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5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耿峰;李晓驷;郑东旭;周晓琴;谢雯;季益富;夏海涛;;抑郁症患者早年分离经历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翠粉;王世伟;;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防治[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新德;知识分子高发抑郁症[N];长春日报;2005年
2 彭怀仁;归属感与抑郁症[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周新宇;不可忽视的抑郁症[N];湖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非尔;抑郁症“盯上”白领丽人[N];华夏时报;2004年
5 绿水;抑郁症与全身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吕斌;关注男性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广东 廖祖笙;给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出路[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陈福新;抑郁症青睐5种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刘共;话语太多可能是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唐艳英;更年期情绪低落警惕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芬;抑郁症外周血特异lncRNAs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米国琳;HTR3A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约翰;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钟静玫;替普瑞酮抵抗环境应激所致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凯明;抑郁症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研究与诊断模型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强;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佳;KIBRA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及端粒在抑郁症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永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抑制NF-κB-IL-6信号通路缓解长期避光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马洋洋;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隋丽娜;哈尔滨地区抑郁症患者就诊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欢欢;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闪闪;抑郁症患者发病进程中神经机制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瑞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洁;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郭冰心;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气郁化火型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对HPA轴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10 郑郭Z,
本文编号:253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53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