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应用三维结构核磁共振(3D)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相关神经心理测验,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MDD)患者脑微细结构改变及认知损伤,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70例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同时符合CCMD-3单相抑郁症及DSM-IV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均匹配的46例健康对照者,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35分,正常组8分。受试者在入组后均经1.5T GE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依次经常规MRI、3D及DTI扫描,同时进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WCST)、语言流畅性(Fluency Test)、色泽干扰(Stroop Test)及数字符号(Digital Symbol)等神经认知测评。扫描后的患者经常规抗抑郁治疗(不干扰抗抑郁药物种类)并进行8~10周的随访研究,部分患者(HAMD24减分率≥75%)再次进行上述影像学检查(3D检查除外)及神经心理学测验。 结果:共70例患者和35例正常人完成了MRI扫描及认知心理测验,29例患者完成随访及复查。排除各种因素导致的图像质量问题、不合作及部分年龄、教育年限有统计性差异等因素,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受试数据如下:3D可用数据62例[首发28例(男14例,女14例),复发34例(男18例,16例)];DTI治疗前52例[首发25例(男14例,女11例),复发27例(男15例,女12例)],治疗后共20例;健康对照者3D数据28例(男12例,女16例),DTI数据24例(男12例,女12例)。对可用于统计的数据主要进行了白质密度(WMC)、灰质密度(GMC)及各向异性值(FA)的组间比较,同时亦对认知改变进行了简要探讨,部分影像学数据与认知做相关分析。结果如下:1三维核磁共振结果1.1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比较:首复发(包括男性组与女性组)均未发现较正常对照降低的白质或灰质区域,男性复发组较男性首发组在左颞中回的灰质密度降低,女性复发组较女性首发组在左舌回及左额叶下回的灰质密度降低;1.2性别差异:首发组及复发组均未发现灰质或白质密度的性别差异,正常对照组男性较女性在左颞中回的灰质密度降低(所有P0.005,像素阈值10)。2.磁共振弥散张量结果2.1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比较:患者组较健康对照组主要在额叶、颞叶及扣带回区域的白质FA值降低,具体表现在首发组(包括男性组与女性组)主要在左额中回、左颞上回、左颞叶下回及边缘叶扣带回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复发组则主要表现在右额中回、右额下回、双侧额叶下回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进一步组间分析发现,男性患者中,复发较首发组在左额上回、右额中回、左颞中回及右边缘叶扣带回的FA值进一步降低,女性患者中,复发较首发组在左额中回及右颞上回的FA值进一步降低(所有P0.001,像素阈值10);2.2性别DTI差异研究:女性首发组在左额叶中央前回及左额中回区域的FA值较男性首发组降低,女性复发组在右额下回区域的FA值较男性复发组降低,而女性健康组较男性健康组在右额上回、额中回、右额叶下回及左颞叶下回的FA值本身存在性别差异(所有P0.001,像素阈值20)。2.3患者治疗前后DTI比较:患者治疗后较疗前在右额下回,左边缘叶扣带回及右枕叶下回的白质纤维完整性升高,但疗后组较健康对照组在双侧边缘叶扣带回及额叶下回的白质完整性仍降低(P0.001,像素阈值20),抑郁组治疗后的WCST(Cc, Re, Rpe)成绩、数字符号及数字广度(正向)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与健康对照组各方面差异均未发现显著性(P0.05)。 结论:1.抑郁症边缘环路部分区域尚未涉及白质量的改变;病程较长的复发患者在反复发作的过程中额叶灰质密度进一步降低;脑组织密度的性别差异可能并不是抑郁症脑病理环路的其中因素。2.中青年重性抑郁患者较正常对照存在边缘-皮层神经环路的神经损害,主要涉及额叶、颞叶及扣带回等区域的神经纤维改变,其中病程较长、发病次数较多的复发患者,较首发抑郁症患者部分区域白质纤维损害进一步加重;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改善认知功能的同时,脑白质纤维亦有一定的恢复,但同正常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组间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存在性别差异,且女性患者组(包括首发与复发)较男性患者组的神经纤维受损状况更严重,但限于小样本量的研究,与流行病学上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有何种程度的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图文】: 图 1-3 3D 过程图像试验设计及分组健康对照者组间比较,,主要按照病例-对照及病例-男(女)性首发组与男(女)性对照组,男(女)组,男(女)性首发组与男(女)性复发组分别进行 抑郁症患者脑密度变化状况;性别差异组间比较亦
-1男性复发组较男性首发组灰质密度降低的区域注:P<0.005,像素阈值>10,BA37左颞中回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娟;姚力;金真;;基于像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及其在脑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夏军;雷益;徐化剑;冯伟;伍晓六;刘小林;;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抑郁症疗效观察中的初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3 张传芝;单次发作抑郁症复发率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4 邸新;饶恒毅;;人脑功能连通性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01期
5 王志远;刘明辉;;抑郁症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8期
6 夏军,陈军,周义成,张景峰,杨波,夏黎明,王承缘;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的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2期
7 马辛;李淑然;向应强;郭红利;侯也之;蔡焯基;李振波;李占江;陶玉芬;党卫民;吴晓梅;邓晶;;北京市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年02期
8 崔利军;栗克清;江琴普;崔泽;高良会;张扬;李建峰;刘永桥;孙秀丽;韩延超;杨老虎;严保平;吕华;杨宝丽;杨怡静;;河北省2004—2005年抑郁症的现况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年03期
9 张维熙,李淑然,陈昌惠,黄悦勤,王金荣,王德平,涂健,宁佐喜,付力牧,纪丽萍,刘志广,吴化民,罗开林,翟书涛,严和獯,孟国荣;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年02期
10 ;Age-related changes of normal adult brain structure: analysed with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5年13期
本文编号:
2598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59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