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及其与失言识别和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3:12
【摘要】:目的: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对自己面孔的认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是自我发展的基础。精神分裂症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自我障碍或者是自我紊乱,特征表现就是意识行为的扭曲(自我意识的增强或减弱)。近年来,自我面孔识别任务作为反映自我意识的重要指标被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意识的研究,但目前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障碍已被广泛认识,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障碍与自我意识改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无相关研究验证。本研究试图评估精神分裂者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能力,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之间关系,阐明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从疾病模型的角度为自我意识参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加工过程的假设提供间接的支持证据。 方法:对象为57名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50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者。(1)自我面孔识别任务(SFRT):采集被试中性表情正面图像,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陌生人面孔图像按比例进行Morph合成处理并将处理好的图片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尽量快而准确的按键选择“自我”或“非自我”,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2)失言识别测试(FPT):选取20个小故事,其中包括有10个包含失言情景的故事和10个无失言情景的控制故事。让被试辨别其中是否有失言,分别对失言故事和控制故事记分,两者分相加记为失言识别总分。(3)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验在计算机上进行。共128张卡片,按照颜色、形状和图影数量的不同而绘制。要求被试对屏幕上所呈现的卡片进行分类,记录下被试各分析指标分值。比较精神分裂者与健康对照者SFRT、FPT、WCST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行为学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1)SFRT:患者组自我面孔识别任务的平均反应时(2122±1124)ms和正确率(80±16)%与对照组[分别为(1180±322)ms和(80±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1)。(2)FPT:患者组失言识别总分[(42.20±14.52)分]、失言故事得分[(29.98±15.64)分]和控制故事得分[(12.22±5.62)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58±8.12),(52.16±7.14)和(15.31±4.12)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0.01)。(3)WCST:除完成分类数和非持续性正确数外,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SFRT正确率与FPT失言故事分间呈正相关(r=0.328,P0.05),与WCST总应答数(r=-0.282,P0.05)、错误应答数(r=-0.278,P0.05)、持续应答数(r=-0.397,P0.01)和非持续性错误数(r=-0.395,P0.01)呈负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失言识别能力和执行功能的损害,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缺陷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障碍可能具有某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3
本文编号:2613413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菲,金魁和,丁宝坤,刘盈,彭淼,王旭梅;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氧化应激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1期
2 刘哲宁,赵靖平,谭伟象,李弘,解亚宁,杨玲玲,谭立文,许明智,黄能达;以阴、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比较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年02期
3 邹立秋;袁慧书;董问天;裴新龙;邢伟;刘鹏程;谢敬霞;;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孔识别任务的f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2613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134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