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综合医院非心理科重性抑郁障碍患病情况调查及电话vs.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发布时间:2020-05-09 02:13
【摘要】:研究背景:重性抑郁障碍(MDD)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抑郁障碍患者常伴随躯体不适,致使很多患者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非心理科门诊,然而国内较少有大样本报道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就诊患者MDD的检出率。即使明确了MDD诊断,治疗上也极为困难。尽管抗抑郁药品种众多,但患者个体差异明显,约有50%患者对药物不应答;即使抗抑郁药有疗效,长期服药的患者亦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全球患者皆需面对此种窘境,故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帮其摆脱困境。多个国家已将认知行为治疗(CBT)纳入抑郁障碍的防治指南,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单一或辅助手段。CBT有多种形式,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面对面CBT,但由于其存在时间、地域、耻感等不可忽视的壁垒,被限制了其发展和广泛使用。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电话CBT)进入人们视野,电话CBT的疗效究竟如何,国外研究说法不一。国内研究团体多将电话CBT用于治疗失眠障碍,但尚未有人报道将电话CBT应用到中、重度抑郁障碍的疗效。目的:在四家综合医院非心理科门诊调查就诊患者的MDD的检出率,并了解其临床特征(着重关注自杀意念);探索电话CBT临床疗效及与面对而CBT相较的非劣效分析。方法:在广州市四家综合性医院的非心理科门诊,采用问卷调查。共筛查了 5284人,5189人完成患者健康问卷9(PHQ-9),1392人PHQ-9≥5分(推荐接受精神科访谈),最后819人完成简明国际神经精神病学访谈(MINI)访谈。190人被诊断为MDD。通过横断面调查招募(9人入组)、临床医生转介及新媒体招募中重度MDD患者(61人入组),邀请这70位参加药物+面对面CBT或电话CBT的随机对照单盲干预研究,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结果:横断面研究中,5189样本中重性抑郁障碍(最近2周)检出率为3.7%,2.3%的患者有自杀意念。随机对照试验中,70例中重度MDD患者中,脱落率为5.7%,71.4%受过大学以上的高等教育,41.4%倾向选择远程式心理治疗。精神障碍共病率高达84.30%,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占74.3.%。经干预治疗后,对电话CBT和面对面CBT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非劣效性分析,提示在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升大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不逊于面对面CBT(电话CBT组PHQ-9总分(△值=2.18,p值=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值=2.76,p值=0.02),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总分(△值=2.18,p值=0.01),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总分(△值=6.62,p值=0.03),医疗结果研究简版-12躯体因子(PCS)总分(△值=3.07,p值=0.04)。在第6个月随访时的非劣效性分析提示:与面对面CBT组相比,电话CBT组的1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HAMA、GAD-7及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总分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17-HAMD校正分(△值=1.75,p值=0,02),HAMA校正分(△值=1.86,p值=0.00),GAD-7校正分(△值=4.52,p值=0.04),DAS校正分(△值=3.47,p值=0.02)。上述结果说明电话CBT组在6个月随访时抑郁、焦虑症状缓解及不良认知功能矫正方面不逊色于面对面CBT组。12个月随访时,在矫正认知偏差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不亚于面对面CBT(DAS分:△值=4.25,p值=0.026;PCS分:△值=2.71,p值=0.015)。结论:综合医院非心理科就诊的患者是MDD患病的易感人群,临床内科医生应有筛查、识别、转介的意识,以保证患者接受个体化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电话CBT在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矫正歪曲认知,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大体功能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并且在很多临床特征改善方面不逊于面对面CBT。电话CBT具有便捷、易推广、疗效持久的优势,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尚存巨大潜力,值得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及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小华;陈登国;;不同特征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18期

2 马心慧;付瑜;曹淑杰;王双力;武伟晶;王军利;王芳;;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肿瘤坏死因子ɑ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3 张璐璐;彭建玲;郑洪波;;BDNF基因多态性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J];广州医药;2011年01期

4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3.0T磁共振对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异常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0期

5 陈娟;;心理社会因素在重性抑郁障碍中的作用[J];校园心理;2009年02期

6 蔡丽飞;岳计辉;王宏;候雪娇;曾炎志;温盛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失眠严重程度与急性期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年04期

7 罗颖;杨丹;曹丽雯;龙振宏;;氟西汀单用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围生期发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32期

8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异常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1期

9 崔玲玲;吕贵文;曹际斌;徐克;;重性抑郁障碍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年04期

10 ;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J];科学大观园;201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李建英;孙宁;曹晓华;徐成;张克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特点f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馨;张敬悬;唐济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一兰;邓河晃;张璐璐;;重性抑郁障碍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郑天生;何金彩;;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张爱霞;曹晓华;徐成;刘志芬;李建英;张克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杨开仁;姜小琴;毛福荣;周波;金庞;余利霞;郑利锋;高晓峰;钱秀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性抑郁障碍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恋;熊鹏;曾勇;;神经生长因子及Ala273Val多态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左丽娜;郭秀丽;岳露;;发病年龄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智力及记忆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9 李申;李洁;张仁云;张晓斌;刘丹;;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任燕;周子璇;杜巧荣;刘霞;杨红;黄悦勤;;伴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于娟;尽早有效识别,及时就医[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记者 张梦然;科学家鉴定出多动症遗传信号[N];科技日报;2018年

3 实习生 杜沂蒙 本报记者 章正;自杀少年史学“奇才”母校确认其遗言[N];中国青年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燕;综合医院非心理科重性抑郁障碍患病情况调查及电话vs.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丝丝;双相抑郁障碍及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清PGC-1α/FNDC5/BDNF信号通路与硫氧还蛋白系统表达水平的对照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3 刘盈;氟西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药效学作用与5-HT_(1A)R基因C(-1019)G多态性及磁共振脑结构成像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丁军;首发未药物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脑磁共振影像结构与功能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李海江;阈下抑郁的脑机制及阈下抑郁个体的脑可塑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刘晓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的近红外光成像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周勇杰;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自杀预测模型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卢蕴容;血浆神经活性物质测定和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研究的意义[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吴华旺;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的重性抑郁障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惠莹;CLOCK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疗效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胡晓东;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不同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卢文婷;早年应激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的长期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4 桑鹏;天津市社区居民重性抑郁障碍和轻度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研究[D];大理大学;2017年

5 赵冰;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利娟;GSK3β相关长链非编码RNA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郭俐利;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左文博;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7年

9 孔东燕;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海马~1H-MRS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陶正宇;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及相关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5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55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