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特征、治疗及临床转归的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俭;;综合治疗躯体化障碍临床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2005年05期
2 赵兰民;;躯体化障碍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3 王东林!215006,吴彩云!215006,吴爱勤!215006;躯体化障碍与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4 潘国良;;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1例[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年04期
5 李茜;;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研究纂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10期
6 李静;吗氯贝胺与阿米替林对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3期
7 赵宏;;米氮平和阿米替林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03期
8 王金龙;赵和丹;;小剂量喹硫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增效作用[J];医药导报;2011年06期
9 郑成畴,温达民;儿童躯体化障碍伴发抽动秽语综合征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年04期
10 赵长银,沈学武,耿德勤;躯体化障碍的防御机制与认知归因特征[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滨艳;;文拉法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 梁建辉;王小平;陆颖;刘锐克;张旗;孙红蕾;李凌江;;抗抑郁药对小鼠探究行为,自主活动性以及隔离攻击行为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欧国蓬;;抗抑郁药对伴焦虑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效应[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4 魏海燕;曹威;刘小林;;万拉法新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钮富荣;钱敏才;;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毛佩贤;王健;冯媛;翟倩;潘伟刚;;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抗抑郁药治疗[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7 徐松泉;蔡进伟;朱桂东;曹江;;认知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残留症状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台勇;李幼灵;;帕罗西汀合并小剂量喹硫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童建明;杨正春;;舒必利合并抗抑郁药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效果[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32例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美九国服用抗抑郁药儿童剧增[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董耿;FDA忠告:患儿服用抗抑郁药有风险[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陈福新;抗抑郁药对性功能的影响[N];健康报;2004年
4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陈智;用抗抑郁药须监护[N];健康报;2009年
5 曾文;消化不良为何用抗抑郁药?[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李海清;吃抗抑郁药会影响智力吗?[N];健康时报;2006年
7 庄愉;临床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庄愉;抗抑郁药的应用与心肌梗死的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裘影萍;发展中药抗抑郁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FDA发出警告: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自杀[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一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兰秋;Escitalopram非依赖于五羟色胺重摄取转运体(SERT)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吴丽敏;大鼠抑郁症模型中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谭忠林;抑郁症5-羟色胺系统及外周激素昼夜节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黄倩;大鼠抑郁模型中性激素对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邝慧芳;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赵宇;盐酸氟西汀调控神经干细胞信号通路及下游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于蕾;缰核介导P物质受体拮抗剂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炎彬;卒中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小鼠模型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玉芳;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特征、治疗及临床转归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玉;汉、维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安璐璇;73例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药物治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薛湘;针灸暗示疗法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躯体化障碍的对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栾树鑫;抗抑郁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比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海挺;染料木素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志阳;躯体化障碍患者临床特征、SPECT特征、辅助检查项目和费用及药物疗效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牛丹丹;三例双相抑郁障碍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8年
9 陈正昕;抗抑郁药引发转相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晓莉;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KP-1表达及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1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1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