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改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4 16:05
【摘要】: 背景和目的: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高,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瘫痪、感觉障碍、失语、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众多,为了做到尽早防治,最近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斑块形成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颈内动脉。国内外大规模的临床病例研究均发现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分析推理、和视空间功能障碍,颈动脉狭窄可以作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和早期预兆。因此,及早的防治颈动脉狭窄即可明显的降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各种药物均只是短期缓解临床症状,无法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逐渐体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广大患者认可和好评。CEA和CAS能否防治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呢?国内外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各项研究初步给予肯定,但是并未达成共识。本实验采用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大鼠模型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分别给予解除颈动脉狭窄和药物治疗两种不同的治疗措施,观察二者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从而探索防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方法: 采用周振华等研制的可控程度颈动脉狭窄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大鼠模型,用SD大鼠分别制作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狭窄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模型,模型成功2周后将狭窄解除组大鼠的颈动脉狭窄给予解除,药物治疗组大鼠每天按1.65mg·kg-1多奈哌齐(Done-pezil)悬浮于1%CMC中灌胃给药,每日1次,对照组大鼠每天同体积的1%CMC灌胃,每日1次。 治疗分别持续2周、4周、6周,将颈动脉狭窄处做冰冻切片后加以分析,对比颈动脉狭窄处解除前后狭窄率的变化,观察解除后的恢复程度。应用经典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事件相关电位中的P300潜伏期的变化,观察治疗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检测大鼠海马脑电活动,并用功率谱对各种波加以分析,观察大鼠海马脑电波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49.1
【图文】:

轨迹图,训练程序,大鼠,平台


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逐渐减少,前 4 个训练程序,假手术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迅速下降,而病变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下降幅度不等,从第 5 个训练程序至第 8 个训练程序开始,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故可只分析第 1-4 个训练程序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可反映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假手术组大鼠训练时寻找平台轨迹几乎近似直线,而不同程度病变的大鼠寻找平台轨迹形成复杂的曲线,围绕在平台附近。见图 3-1、图 3-2、图 3-3。

轨迹图,对照组,训练程序,大鼠


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逐渐减少,前 4 个训练程序,假手术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迅速下降,而病变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下降幅度不等,从第 5 个训练程序至第 8 个训练程序开始,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故可只分析第 1-4 个训练程序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可反映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假手术组大鼠训练时寻找平台轨迹几乎近似直线,而不同程度病变的大鼠寻找平台轨迹形成复杂的曲线,围绕在平台附近。见图 3-1、图 3-2、图 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锐;童钟;王成宏;;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J];安徽医学;2011年08期

2 白晓红;袁淑霞;;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1期

3 孙怡;;颈动脉狭窄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6年06期

4 刘红梅;董志领;;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5 谢新朵;齐少春;刘洪珍;张新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6 陈曦;何海涛;李丹;;螺旋CT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7 张建辉;王兵;崔文军;李金旭;吴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年04期

8 邹翰琴;周克松;刘志辉;颜媛;罗瑜;;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对比分析[J];西部医学;2011年07期

9 王鹤年;朱浩;鲍王林;寿颂勇;杨子兵;;CTA与DSA应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3期

10 范仲鹏;;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英华;;颈动脉狭窄与脑中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脑保护装置[A];2007第一届全国介入医学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捷;邢影;李淼;徐忠信;;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喻明;聂本刚;熊高华;蒋世杰;;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君;李宝民;杜志华;曹向宇;刘新峰;;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中MOMA+SPIDER双重保护装置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艳玲;范世超;;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的CTA血管成像及测量[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白卫星;;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刘维;卞瑾;;颈动脉狭窄合并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孙茂军;唐维国;何松彬;王斌达;朱永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后血小板活化功能变化的观察[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万亮;华续明;仲骏;李世亭;;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段炜;陈康宁;柳春雨;周振华;陈长宇;刘国军;;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的实验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任医师 徐文端;颈动脉狭窄一定要放支架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2 秦皇岛军工(市脑血管病)医院 郭希正 徐秋霜;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和治疗[N];秦皇岛日报;2009年

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姜卫剑 教授 本报记者 吴卫红 罗刚 整理;颈动脉狭窄:手术还是用药[N];健康报;2009年

4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刘昌伟 整理 吴巍巍;治疗颈动脉狭窄 可防半数卒中[N];健康报;2010年

5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三系 石祥恩;颈动脉狭窄 内膜剥脱仍首选[N];健康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慕欣;颈动脉狭窄治疗亟待规范与推广[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上海华山医院血管外科 王铁平 主任医师;手术可治颈动脉狭窄[N];健康时报;2008年

8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徐运邋 刘宁春;颈动脉狭窄可致中风[N];健康报;2007年

9 周定标;颈动脉狭窄诊治的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10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 刘昌伟;颈动脉狭窄手术立竿见影[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慢性脑灌注不足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减退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刘加立;颈动脉狭窄伴发情况分析及影像学诊断[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王君;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许凤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李佳睿;介入可控性兔颈动脉狭窄导致早期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降压所造成的危险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静华;CD40-CD40L系统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斑块稳定性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刘勇;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杨永君;1.压力梯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共同影响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娄昕;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疾病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10 李明利;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MES监测[D];青岛大学;2010年

2 陈军;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行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段炜;改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于红梅;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CDFI和TCD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岳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海亮;CTA 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玉;血管内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的时间窗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8 蔡浩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9 薛德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小军;兔颈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其内膜切除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28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28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