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瘾性物质是一类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化学物质。成瘾性物质滥用既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复吸是药物依赖状态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认为,导致复吸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长期存在的精神依赖,导致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反复出现;二是药物戒断后长期的睡眠障碍、节律紊乱、躯体症状、负性情绪等稽延性戒断症状。 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可应用于可卡因等成瘾性物质的精神依赖潜力评价。一些行为学研究发现,药物依赖相关行为,包括自发活动、敏化,条件位置偏爱及自我给药等,都存在昼夜差异,且可能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递质系统的昼夜调节有关。然而,有关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昼夜差异的脑内分子机制还有待于探索。 有研究显示,可卡因依赖者戒断后,虽然不会出现像阿片类物质滥用戒断时明显的躯体症状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综合症,但是通常会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等,正是这些严重的稽延性症状最终导致可卡因依赖者复吸。但是,可卡因慢性稽延性症状产生的脑内分子机制还有待于研究。 最近有研究发现,脑内昼夜节律基因的活动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而且这些昼夜节律分子的活性和稳定性受某些激酶,如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影响。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普遍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在神经系统中有高表达,其本质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表明GSK-3β参与了体内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功能上涉及蛋白合成、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微管形成及神经元凋亡等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发现,非典型的多巴胺D2受体-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信号途径(D2-AKT- GSK-3βsignal pathway)与多巴胺样行为的表达及多种精神疾病相关。 为此,本研究拟给予大鼠可卡因慢性处理,在观察其条件位置偏爱形成的昼夜差异及戒断后稽延性症状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行为变化与脑内GSK-3β的关系,以期深化理解可卡因精神依赖性以及复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作用途径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1.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的昼夜差异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naive大鼠脑内GSK-3β活性的昼夜节律性分析 正常SD大鼠在12h/12h昼夜环境(早上5:00开灯,为ZT0;下午17:00关灯,为ZT12)适应7天后。第8天开始,分别在5:00(ZT0),9:00(ZT4),13:00(ZT8),17:00(ZT12),21:00(ZT16),1:00(ZT20)和5:00(ZT24)7个时间点采集大鼠的4个脑区(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前额叶皮层,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磷酸化GSK3β/pGSK-3β(GSK-3β磷酸化反应GSK-3β活性下降)的相对水平,并用生物节律余弦分析法和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分析GSK-3β活性的昼夜节律性。结果表明,在正常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中pGSK-3β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昼夜节律性。 (2)可卡因CPP形成的昼夜差异性观察 在同样的饲养环境下,分别在ZT4和ZT16时间点,给予大鼠腹腔注射10mg/kg的可卡因,对其进行为期8天的可卡因CPP训练。第9天在相应的时间点测试大鼠可卡因CPP的表达强度(即ZT4点训练,ZT4点测试;ZT16点训练,ZT16点测试),以观察可卡因CPP形成的昼夜差异。结果显示,腹腔注射10 mg/kg的可卡因,可训练大鼠形成可卡因CPP,且有显著的昼夜差异,表现为白天表达显著强于晚上。 (3)可卡因CPP测试后大鼠脑区pGSK-3β的检测 大鼠可卡因CPP测试结束后,立即在各自时间点(ZT4和ZT16)采集四个脑区(同上)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GSK-3β水平,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在SCN区,白天给予可卡因可以显著降低其内pGSK-3β水平,但晚上给予可卡因无显著影响;生理盐水组大鼠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而可卡因组pGSK-3β水平无显著昼夜差异。在PFC区,白天或晚上给予可卡因,pGSK-3β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且可卡因组水平依然为白天高于晚上。在VTA区,白天或晚上给予可卡因,pGSK-3β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有显著下降;生理盐水组大鼠的pGSK-3β水平白天高于晚上,且可卡因组水平依然为白天高于晚上。在NAc区,pGSK-3β变化规律类似于SCN区。 (4)核团微注射SB216763对大鼠可卡因CPP形成的影响 分析上述3部分实验结果,发现大鼠VTA脑区pGSK-3β水平的变化规律与可卡因CPP的昼夜变化最为匹配,故而采取核团微注射方法,在VTA给予GSK-3β活性抑制剂SB216763(1ng/side),观察其对大鼠可卡因CPP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VTA核团微注射SB216763后,可卡因CPP在白天和晚上均可形成,但昼夜差异消失。 以上结果提示,中脑腹侧被盖区(VTA)GSK-3β活性的昼夜变化参与了可卡因CPP昼夜差异的形成。 2.可卡因慢性稽延性症状变化及其与脑内GSK-3β的关系本部分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实验分组及可卡因慢性给药 本部分实验大鼠在12h/12h昼夜环境(早上8:00开灯,为ZT0;下午20:00关灯,为ZT12)适应7天后,分为可卡因和生理盐水两个大组。对可卡因组大鼠,给予20mg/kg剂量的可卡因连续腹腔注射14天,然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分别命名为d3、d10和d30组;对生理盐水组大鼠,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腹腔注射14天,命名为saline组。上述四个小组(saline组和d3、d10及d30组)的大鼠再分别设置7个时间点,即: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0:00(ZT16),4:00(ZT20)和8:00(ZT24)。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共168只。 (2)可卡因稽延性症状观察 大鼠连续14天腹腔注射可卡因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重;并采用旷场实验、高价十字迷宫和糖水偏爱实验,观察大鼠的自发活动、紧张、焦虑及抑郁样症状等稽延性症状。结果显示,大鼠的体重增重,d3组显著低于saline组,而d10,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变化。旷场实验测定的大鼠爬格数(反映大鼠水平运动活性),d3、d10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均显著下降;直立次数(反映大鼠垂直运动活性及探究行为),d3,d10及d30组与saline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粪粒数(反映大鼠紧张状态),d3组显著多于saline组, d10及d30组与saline组无显著差异。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的大鼠进入开臂次数及时间比例,d3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d10组显著高于saline组;进入闭臂次数及时间比列,d3及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d10组显著低于saline组。大鼠糖水偏爱实验显示,d3组大鼠糖水消费比例显著低于saline组,而d10和d30组与salin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后脑内pGSK-3β变化的检测 上述行为学检测结束后,立即采集各时间点各组大鼠的四个核团(SCN,PFC,VTA及NAc),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pGSK-3β的水平,用方差分析和生物节律余弦分析法,分析各脑区pGSK-3β含量及节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CN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节律性依然存在;而戒断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降低。在PFC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组大鼠pGSK-3β的含量显著降低;而d30组的显著增加。在VTA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增加。在NAC区,saline组大鼠pGSK-3β水平呈现昼夜节律性,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节律依然存在;戒断10天和30天,节律性消失;与saline组比较,d3、d10及d30组的大鼠pGSK-3β含量均显著增加。 综合分析以上结果提示,慢性可卡因处理后戒断3天时,大鼠稽延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体重增重减少、自发活动减少、紧张及轻度抑郁;戒断10天时,主要表现为焦虑;而戒断30天,主要表现自发活动减少。同时,脑内pGSK-3β水平的昼夜节律性,除了SCN和NAc的在戒断3天依然存在外,其余的均消失;而各脑区pGSK-3β的含量,在不同戒断时间均有变化(增加或减少)。由此我们推测,可卡因慢性处理大鼠,戒断不同时间后出现的稽延性症状可能与脑内GSK3β水平及节律性的变化有关,但两者间的确切关系及其机制需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 1.正常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GSK-3β活性呈现昼夜节律性;且中脑腹侧被盖区(VTA)GSK-3β活性的昼夜变化参与了可卡因CPP昼夜差异的形成。 2.可卡因慢性处理后戒断3天、10天和30天,大鼠的稽延性症状各不相同;同时大鼠脑内(SCN,PFC,VTA及NAc)GSK-3β活性及昼夜节律性出现异常,提示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61
【图文】: 图 1-A:昼夜节律参数。包括:振幅(Amplitude),是指节律曲线中峰值与谷值之差;时相(指周期中,某一参考点(如峰值)与某一固定事件(如暗时相的起点)之间的时限;周期(是指两个相位参考点(如两个峰值之间)之间的时间间隔。
图 1-A:昼夜节律参数。包括:振幅(Amplitude),是指节律曲线中峰值与谷值之差;时相(指周期中,某一参考点(如峰值)与某一固定事件(如暗时相的起点)之间的时限;周期(是指两个相位参考点(如两个峰值之间)之间的时间间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有志,聂惠民,张德昌;柴地合方对慢性应激大鼠大脑前额皮质和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贺立娟;王玉来;马玉峰;郭蓉娟;赵秀梅;李丹;杜雅薇;尹岭;;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大鼠行为学及血浆IL-6、TNF-α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年05期
3 周海虹;陆lN;陈艳玲;朱红梅;王训;胡纪原;韩咏竹;;柴郁温胆汤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4 徐舒;陈合兵;李洪;张琪;蔡红兵;颜贤忠;吕志平;;“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5 赵博;贾玉民;时京珍;吴大梅;张小容;;抗郁散对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5-HT_(1A)R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6 陆林;王曦;罗宜孝;张肖丽;时杰;;药物依赖戒断后心理渴求的神经机制及干预措施[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7 倪贵华;邵蓓;范红;;束缚应激对卒中后大鼠的影响及帕罗西汀的干预作用[J];重庆医学;2010年09期
8 魏志榕;王健;;健脑安神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体重及行为学影响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张峰;李法曾;;贯叶连翘对应激大鼠生长和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8年01期
10 李庆娇;安书成;;海马NMDA受体和NOS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J];动物学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Biochemical mechanism studies of venlafaxine by metabonomic method in rat model of depression[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范军铭;;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黄学宽;;电针“四关”穴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苏芬丽;高维;涂继莹;李焕德;;文拉法辛在抑郁症模型大鼠体内生化机制的代谢物组学研究[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Region-specific effects of brain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 type 1 blockade on footshock-stress or drug-priming-induced reinstatement of morphine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in rats[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6 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黄世敬;;开心解郁汤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及体重的影响[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黄世敬;;开心解郁汤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及体重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黄世敬;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开心解郁方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干预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华德;金灵青;娄冉;;电针百会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霞;K-ATP通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孔辉;水通道蛋白4对成年CD1小鼠脑内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孙大龙;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抑郁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莹;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党永辉;腹外侧眶皮层参与抗伤害感受与情绪调节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6 纪孝伟;卒中后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及FGF-2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韩毳;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吕梅;针刺结合SSRI_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贾宝辉;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李文迅;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肝郁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病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亚楠;年龄相关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及GDNF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茉弦;不同时期产前应激对大鼠子代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1年
4 董素平;海马NMDA受体参与慢性应激经SP-NK1受体通路诱发抑郁样行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婷;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与海马Glu和GABA水平变化及其受体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瑜;孕前慢性温和应激对子代小鼠神经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涵;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与BDNF、CORT、NET和5-HTT表达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娜;瑞波西汀抗抑郁作用与HPA轴、BDNF、NET及5-HTT表达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骆春梅;细胞因子在应激所致抑郁中的病理作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宝仙;心身1号对慢性应激大鼠血清SOD、MDA及结肠c-fos、caspase-3干预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2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