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随机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8:31
【摘要】:目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也是其治疗的难点之一,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认为是一项安全且具有改善认知功能潜能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临床研究多考察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后症状的改善,对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结果不一致,同时缺乏对认知调控效果持续时间的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长达4周的随访时间内进一步验证tDCS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具有认知损害且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招募。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或伪刺激组。两组疗程均为连续10个工作日,每日进行一次tDCS干预。电极阳极置于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阴极置于右侧眶上缘,电流2mA,刺激组干预时间20分钟;伪刺激组电流仅持续40秒,但佩戴电极20分钟。每次干预后对患者主诉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采用中文版MATRICS认知成套测验(MCCB)、节奏听觉串行加法任务(PASAT)、CogState成套测验、“看眼读心”测验(RMET)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基线和干预结束后即刻、两周及四周随访时认知功能和症状的评估。结果:1.共纳入患者48例,两组各24例。伪刺激组中2例因病情波动从全分析集中剔除。2.以两组基线认知功能作为协变量,各研究时点认知功能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MCCB的信息处理速度的时间主效应(F=0.000,p=0.000)、干预主效应(F=0.008,p=0.008)及两者交互作用(F=0.00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gState的1-back任务的时间主效应(F=0.001,p=0.001)及两者交互作用(F=2.511,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研究时点两组PANSS总分及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常见不良反应为刺痛、痒感及头皮疼痛。伪刺激组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tDC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以及简单工作记忆可能有调控作用,患者对tDCS耐受良好,但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3
【图文】:
Noah S. et al, Low-Intensity Transcranial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sychiatry图 1 阳极和阴极刺激模式够提高健康被试的工作记忆且效应能够持续至干预后的 30 分钟,提示 tDCS 对非运动皮层活动的作用仍然具有后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刺激持续时间或者强度的增加不一定导致 tDCS效果相应增加[49]。Stagg 等人[50]发现,tDCS 刺激过程中阳极的效应依赖于膜电位的改变,而在刺激后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可能与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有关。其后 Hill 等人[51]通过对 10个健康人群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速度方面,阳极 tDCS 能够显著提高健康人群刺激后(offline)的工作记忆,但对刺激过程中(online)的工作记忆作用不显著。因健康人群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刺激过程中的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可能不足以造成行为学的改变,即便如此,在刺激后的突触可塑性改变仍然能引起行为学的显著变化。在精神科领域,tDCS 随机对照试验多聚焦于抑郁障碍(DepressiveDisorder,DD)的疗效研究。Fregni 等人[52]最早对 10 名抑郁患者进行了 5 次干预后发现 tDCS 刺激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Inventory, BDI)得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 Shiozawa 等人[53]对 7 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后发现,tDCS 刺激组在抑郁得分、缓解率和治愈率均显著优于伪刺激组,且具有小到中等的效应量(Hedges’s g=0.37),该效应量大小与 Schutter[54]关于 rTMS 荟萃分析的效应量相当,提示 tDCS 对改善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疗效。经颅电刺激除了能缓解抑郁症状,还具有提高抑郁患者认知的潜能。Fregni 等人[55]之后在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 5 次干预
随机化的方式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刺激组(即干预组)和伪刺激组(别按照上述治干预方案进行 10 次 tDCS 干预并在每次干预结束后进 2 次和第 6 次干预前,进行 CogState 测验中工作记忆及注意警觉能力阶段:症状评估、认知功能干预结束后即刻随访、2 周随访及 4 周随访。详初筛,确定研究对象基线认知功能测定、临床症状评估随机分组tDCS 刺激组 tDCS 伪刺激组10 次 tDCS 干预及副反应评估
本文编号:2739427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3
【图文】:
Noah S. et al, Low-Intensity Transcranial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sychiatry图 1 阳极和阴极刺激模式够提高健康被试的工作记忆且效应能够持续至干预后的 30 分钟,提示 tDCS 对非运动皮层活动的作用仍然具有后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刺激持续时间或者强度的增加不一定导致 tDCS效果相应增加[49]。Stagg 等人[50]发现,tDCS 刺激过程中阳极的效应依赖于膜电位的改变,而在刺激后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可能与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有关。其后 Hill 等人[51]通过对 10个健康人群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速度方面,阳极 tDCS 能够显著提高健康人群刺激后(offline)的工作记忆,但对刺激过程中(online)的工作记忆作用不显著。因健康人群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刺激过程中的神经元放电的变化可能不足以造成行为学的改变,即便如此,在刺激后的突触可塑性改变仍然能引起行为学的显著变化。在精神科领域,tDCS 随机对照试验多聚焦于抑郁障碍(DepressiveDisorder,DD)的疗效研究。Fregni 等人[52]最早对 10 名抑郁患者进行了 5 次干预后发现 tDCS 刺激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Inventory, BDI)得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 Shiozawa 等人[53]对 7 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后发现,tDCS 刺激组在抑郁得分、缓解率和治愈率均显著优于伪刺激组,且具有小到中等的效应量(Hedges’s g=0.37),该效应量大小与 Schutter[54]关于 rTMS 荟萃分析的效应量相当,提示 tDCS 对改善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疗效。经颅电刺激除了能缓解抑郁症状,还具有提高抑郁患者认知的潜能。Fregni 等人[55]之后在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 5 次干预
随机化的方式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刺激组(即干预组)和伪刺激组(别按照上述治干预方案进行 10 次 tDCS 干预并在每次干预结束后进 2 次和第 6 次干预前,进行 CogState 测验中工作记忆及注意警觉能力阶段:症状评估、认知功能干预结束后即刻随访、2 周随访及 4 周随访。详初筛,确定研究对象基线认知功能测定、临床症状评估随机分组tDCS 刺激组 tDCS 伪刺激组10 次 tDCS 干预及副反应评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波,何燕玲,张明园;一致性检验方法的合理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73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394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