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的内向整流钾通道mRNA在抑郁症大鼠表达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49.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唐晓伟;林圣彬;周鸿铭;鲁亚平;;雌激素受体α在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中的分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阚红卫,明亮,郑丽芳,尹艳艳;BCPT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周志华;韩咏竹;;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08年02期
4 周兰兰,明亮,马传庚,程燕,江勤;新型虫生菌提取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5年06期
5 郑丽芳,明亮;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医药;2005年11期
6 秦丽娜;史榕荇;图娅;;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肠肽类激素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崔冬雪;范秦海;刘建国;季浏;;游泳运动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行为学指标及皮质酮含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周海虹;陆lN;陈艳玲;朱红梅;王训;胡纪原;韩咏竹;;柴郁温胆汤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9 周明芳;冯正直;程天民;;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10 刘世建,马国昭,王雪琦,高霄飞,徐荷,何成,路长林;皮质激素受体在抑郁大鼠海马GIRK_(1-4) mRNA调控中的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春虎;胡随瑜;王素娥;邱娟;李云辉;;柴胡疏肝散及其拆方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ERK1/2mRNA表达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徐治;李娜;赵兴蓉;许秀峰;;长期应激对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赵建军;王晓燕;;开郁颗粒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4 黄学宽;陈笛;王莎莉;任凌燕;;开心解郁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保护作用研究[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学宽;;电针“四关”穴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刚宏林;何志一;刘相辉;;玻璃苣醇提物对慢性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影响[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7 赵乐萍;林蒙蒙;邵拓;潘建春;;白藜芦醇与胡椒碱联用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涉及下丘脑5-HT系统及HPA轴[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8 陈纯白;都霞;赵乐萍;王林;吴淑娟;潘建春;;白藜芦醇拮抗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异常及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郑兴东;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症发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3 韩毳;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赵虎;天敌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及海马类固醇激素受体系统对精神应激反应的调节效应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5 周兰兰;一种白僵菌代谢产物提取物(BCEF0083)抗实验性抑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李文迅;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郑晓鹤;七味开心颗粒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崔冬雪;游泳锻炼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神经内分泌及行为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华;保神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BDNF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10 胡冰;缰核在大鼠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倩;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影响机制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慧;肝郁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病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刘恒炼;身心应激诱导大鼠卵巢早衰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江波;三七皂苷Rg1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陈巧珍;慢性应激对大鼠脑内NMDAR1蛋白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6 罗纯;郁乐疏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程燕;一种白僵菌代谢产物提取物(BCEF0083)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8 韩止荣;电针改善慢性复合应激模型大鼠抑郁状态的神经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吴万振;冲突性应激强度与不同脑区重量及其代谢物浓度的关系[D];汕头大学;2005年
10 宋宁;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GSK-3β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52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5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