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未来思考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6:36
   背景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症状不仅具有情绪低落、兴趣减少、快感缺失等特点,而且伴有无用、无助、无望等心理感受。未来思考(future thinking)作为一种人们将自己投向未来的认知过程,对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抑郁症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临床的物理治疗方法。国内对抑郁症未来思考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rTMS对抑郁症患者未来思考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1.研究抑郁症患者未来思考的特点;2.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未来思考的作用;3.探索治疗前后未来思考任务(Future Thinking Test,FTT)成绩变化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分变化、贝克无望感量表(Beck Hopelessness Feeling Scale,BHS)评分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将于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就诊的101例抑郁症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卡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选取50名医院周围社区居民为健康组。治疗方法:研究组(n=51)给予rTMS(10Hz)刺激联合米氮平片口服治疗,刺激位置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对照组(n=50)口服米氮平片治疗的同时给予rTMS伪刺激,伪刺激线圈平面与头皮呈90°角,线圈边缘与头部相切,从而产生无效刺激。所有rTMS刺激强度为100%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共40个序列,一个序列刺激时间为4秒,刺激数为40个,间隔时间为26秒。治疗期间每天1次,每周连续5天,间歇2天,每次20分钟,持续4周,共20次。米氮平片根据说明书初始剂量为每日15mg,晚上睡前顿服,治疗剂量15mg~45mg,整个研究过程单一用药,不得合用其它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心境稳定剂等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有睡眠障碍时可以短暂合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所有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开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中级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实施。健康组不进行任何治疗。整个研究周期为4周。评估方法:于入院时及治疗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定抑郁症状,贝克无望感量表(Beck Hopeless feeling Scale,BHS)测量患者的无望感变化,运用未来思考任务(Future Thinking Test,FTT)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未来思考变化,治疗过程中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来评定副反应,健康组只在入组时进行HAMD-24、BHS等量表测量和FTT评定。所有量表测评和心理实验任务均由经过培训具有资质的心理测评人员在心理测评室内完成。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特点及实验设计方法,主要使用了混合方差分析(mixed-design 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OVA)、t检验(t-test)、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Pearson相关分析等,以P0.05或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研究组、对照组以及健康组在性别(χ~2=0.884,P=0.643)、年龄(F(2,148)=0.625,P=0.537)、受教育年限(F(2,148)=1.675,P=0.191)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病程(t=0.705,P=0.483)、发病次数(t=1.303,P=0.196)和用药剂量(t=0.461,P=0.64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AMD评分比较:在治疗前研究组HAMD评分(31.78±2.39)与对照组HAMD评分(31.66±2.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5,P=0.792)。治疗4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12.75±2.66)与对照组HAMD评分(15.42±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9,P0.001),显著进步率分别为80.39%和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8,P=0.025),所有t检验的P值均使用Bonferroni矫正。3.BHS评分比较:治疗前研究组BHS评分(13.57±1.95)和对照组BHS评分(13.82±1.8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P=0.537);治疗4周末,研究组BHS评分(4.78±1.05)与对照组BHS评分(5.76±1.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1,P0.001)。所有t检验的P值均使用Bonferroni矫正。4.FTT评分比较:治疗前,积极预期数量方面,患者组(研究组+对照组)(13.16±2.07)显著低于健康组(9.71±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64,P0.001);消极预期数量方面,患者组(研究组+对照组)(8.57±1.16)显著高于健康组(6.54±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03,P0.001)。疗效对比:积极预期方面,治疗前研究组(9.75±1.51)与对照组(9.68±1.3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P=0.820),治疗4周末研究组(11.65±1.29)和对照组(10.66±1.17)的积极预期数量均显著多于本组治疗前数值(t=10.704,P0.001;t=5.462,P0.001);且研究组(11.65±1.29)显著多于对照组(10.66±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0,P0.001)。消极预期方面,治疗前研究组(8.63±1.09)与对照组(8.52±1.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4,P=0.644),治疗4周末研究组(7.27±1.22)和对照组(7.80±0.88)的消极预期数量均显著少于本组治疗前数值(t=7.471,P0.001;t=4.382,P0.001);且研究组(7.27±1.22)显著少于对照组(7.80±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3,P=0.030)。5.HAMD相关性分析:研究组的积极预期差值(4周末-治疗前)、消极预期差值(治疗前-4周末)与HAMD评分差值(治疗前-4周末)均呈现正相关(r=0.512,P0.001)、(r=0.351,P=0.012);对照组积极预期差值、消极预期差值与HAMD评分差值也呈现正相关(r=0.390,P=0.005),(r=0.293,P=0.041)。6.BHS相关性分析:研究组的积极预期差值(4周末-治疗前)、消极预期差值(治疗前-4周末)与BHS评分差值(治疗前-4周末)均呈现正相关(r=0.461,P0.001)、(r=0.333,P=0.018);对照组积极预期差值与BHS评分差值呈现正相关(r=0.352,P=0.013),消极预期差值与BHS评分差值无显著相关(r=0.222,P=0.125)。7.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53%与22.00%。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5),经过对症处理后消失或者患者能够耐受,没有因为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脱落。结论1.抑郁症患者未来思考表现出积极预期减少、消极预期增多的特点。2.rTMS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能有效增加患者未来思考的积极预期,减少患者未来思考的消极预期,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无望感。3.未来思考可能作为抑郁症临床治疗的一个观察指标。
【学位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9.4
【部分图文】:

流程图,研究设计,流程图,米氮平


1.2.3 实验流程入组后分别对经过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使用人口学和临床数据登记表登记基本信息,评定 HAMD、BHS 评分,进行未来思考任务评定,并进行记录。实验组给予 rTMS联合米氮平片治疗,对照组给予 rTMS 伪刺激联合米氮平片进行治疗。所有治疗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中级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实施。并在 4 周末进行 HAMD、BHS、未来思考任务评定,进行记录。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 TESS 评分,整个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入院时、4 周末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常规生理生化检查,进行记录。健康组只在入组时进行未来思考任务评定,不进行任何治疗。所有量表测评和心理实验任务均由经过培训具有资质的心理测评人员在心理测评室内完成。整个研究周期为 4 周。研究设计流程见图 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艳;郑旭磊;武洪梅;赵相欣;;健康教育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9年24期

2 王鹏;杜爱玲;郭正军;杨淑珍;杨世昌;;抑郁症与儿童期忽视、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年23期

3 肖文昊;戢秋明;陈红源;;肠道失调在抑郁症中的负性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9年20期

4 周娱菁;;角色扮演法在儿童青年抑郁症患者社交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34期

5 李秀霞;孙琦;刘洪琪;王皓;王友信;;山东某高校新生抑郁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6 李霞;李红政;;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99期

7 陈丽;贾守梅;;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9年23期

8 ;抑郁症——请不要再说他们矫情,多些理解吧[J];工会博览;2019年33期

9 贾萍;;大学生抑郁症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10 李珍;隋竹欣;王海涛;;抑郁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环;谭亚芹;赵佳;翟伟;;电针干预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A];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C];2019年

2 郑金枝;;孕期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现况[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5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2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年会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彦恒临床经验学习班论文集[C];2016年

3 陈炜;;如何认识抑郁症及时识别、积极防治[A];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第五届之江公共卫生论坛资料汇编[C];2017年

4 张继辉;;从流行病学到治疗了解失眠与抑郁症的因果关系[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汇编[C];2016年

5 戴必兵;李建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抑郁症:正念和沉思的中介作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6 郑玉玮;;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差:来自情绪识别的证据[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7 何萍萍;李明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抑郁症[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汇编[C];2016年

8 王辉;;抑郁症患者表情和微表情识别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9 周绍宇;赵丽华;;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10 谢贵文;吴爱民;;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探讨[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玉鹏;俄专家支招应对“秋季抑郁症”[N];环球时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王丹红;锻炼提高抑郁症疗效[N];科学时报;2011年

3 张雯雯;云南抗抑郁症新药获准临床试验[N];科学时报;2011年

4 北京回龙观医院 邸晓兰;小孩子也会得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19年

5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乔颖;女性更易患抑郁症,这是真的![N];文汇报;2019年

6 北京回龙观医院 杨甫德;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N];中国医药报;2019年

7 北京小汤山医院 徐虹;聊聊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19年

8 编译 张波;增加运动可以预防抑郁症[N];健康报;2019年

9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姜思思;见招拆招 帮抑郁症患者摆脱性困扰[N];健康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卢杉;最新研究:抑郁症与基因无明显关联 体育运动可降低发生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基于miRNA和比较蛋白质组学联合研究参志苓(开心散方)治疗抑郁症的分子调控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2 王丽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学研究及其在抑郁症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龚亮;抑郁症快感缺失与多巴胺通路基因多态性的脑网络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夏卫萍;首发抑郁症患者TNF-α水平&基因多态性和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及其与疗效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5 杨力凝;抑郁症的动物模型海马组织系统生物学研究与临床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何宗岭;抑郁障碍情感通路的脑影像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杨勇锋;基于脑网络组图谱的抑郁症精确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鲁毅;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9 郭东凯;生物钟蛋白在抑郁症和神经炎症中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廖文象;早发型和晚发型抑郁症患者神经认知与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神经影像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嘉慧;青少年与成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2 薛兴邦;《治疗抑郁症》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欧阳灵姝;《现代抑郁症》(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4 朱影;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张广威;正念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和脑电生理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6 祖艺;海马5-HT神经系统在小鼠抑郁症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7 谈荣珍;抑郁症证型与体质关系及肝郁气滞型治疗方法的文献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张静东;从脾胃论治抑郁症的理论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9 彭秋菊;CX3C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

10 李东河;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未来思考作用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824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24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