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分别联合阿米替林、西酞普兰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对比
发布时间:2021-03-15 07:54
目的探究帕罗西汀分别联合阿米替林、西酞普兰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阿米替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实施西酞普兰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情绪[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变化;比较治疗2周后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HAMA、HYC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联合帕罗西汀均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疗效较佳;西酞普兰联合帕罗西汀可更显著抑制患者抑郁、焦虑状态,降低患者体内HCY水平。
【文章来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31(18)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估标准
1.3.1 抑郁情绪
1.3.2焦虑情绪
1.3.3 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2.3 两组患者HCY指标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帕罗西汀分别联合西酞普兰、阿米替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对比[J]. 陆振华,但孝宏,余万庆.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2]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J]. 栾融融,邹韶红,佟钙玉,张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01)
[3]双相情感障碍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杜义敏,程月红. 河北医药. 2015(02)
[4]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效果观察[J]. 秦群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18)
[5]双相情感障碍中心境稳定剂的处方方式调查[J]. 严保平,崔伟,成玉敏,张云淑,栗克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04)
[6]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 赵新慧,温进哲,袁芳.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03)
[7]联合分析8种精神障碍药物的治疗方法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障碍的稳定性研究[J]. 刘月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02)
[8]双相情感障碍:综述[J]. 周淑新,李雯. 中国全科医学. 2013(06)
[9]汉密顿焦虑量表在失眠病人中的应用[J]. 黄为,江婷战,张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7)
[10]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 许明智,李文波,贾福军.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03)
本文编号:3083831
【文章来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31(18)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估标准
1.3.1 抑郁情绪
1.3.2焦虑情绪
1.3.3 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2.3 两组患者HCY指标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帕罗西汀分别联合西酞普兰、阿米替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对比[J]. 陆振华,但孝宏,余万庆.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2]双相情感障碍冲动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J]. 栾融融,邹韶红,佟钙玉,张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01)
[3]双相情感障碍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杜义敏,程月红. 河北医药. 2015(02)
[4]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效果观察[J]. 秦群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18)
[5]双相情感障碍中心境稳定剂的处方方式调查[J]. 严保平,崔伟,成玉敏,张云淑,栗克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04)
[6]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 赵新慧,温进哲,袁芳.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03)
[7]联合分析8种精神障碍药物的治疗方法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障碍的稳定性研究[J]. 刘月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02)
[8]双相情感障碍:综述[J]. 周淑新,李雯. 中国全科医学. 2013(06)
[9]汉密顿焦虑量表在失眠病人中的应用[J]. 黄为,江婷战,张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7)
[10]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 许明智,李文波,贾福军.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03)
本文编号:3083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0838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