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07 09:1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及其应对方式、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方式与PTSD的关系。方法 2020年2月14-20日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对253名医院运输工人进行网络调查。结果医院运输工人PTSD的阳性检出率为24.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输工人的性别为女性(OR=1.121,P=0.040)、在密切接触类区域工作(OR=1.735,P=0.029)是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与回避症状(r=-0.135,P<0.05)、侵袭症状(r=-0.153,P<0.01)、高唤醒症状(r=-0.117,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威胁,尤其需要关注女性及在密切接触区域内工作的运输工人。积极应对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TSD的发生。
【文章来源】: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0,15(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
1.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
1.2.3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运输工人PTSD发生情况
2.3 运输工人应激障碍及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2.4 运输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对PTSD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5 运输工人PTSD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PTSD的发生状况
3.2 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PTSD的影响因素
3.3 运输工人应对方式与PTSD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 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孙楚航.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4)
[2]普通民众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调查[J]. 李焱芳,王薛瑶,张晶,杜少锋,曾令霞.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02)
[3]新型冠状病毒一线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分析[J]. 李传圣,米元元,初静,朱丽群,张振宇,梁荔燕,刘凌云. 护士进修杂志. 2020(07)
[4]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王一,高俊岭,陈浩,毛一蒙,陈苏虹,戴俊明,郑频频,傅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02)
[5]103名院前急救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筛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章琼,朱芳,沈元春. 护理学报. 2019(15)
[6]舟曲泥石流5年后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及抑郁现况调查[J]. 李铿,蒋霞,王成,吴志贤,潘卫明,乔昆.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11)
[7]情绪调控策略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关系的性别差异[J]. 安献丽,陈四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2)
[8]医疗输送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实践[J]. 肖冬梅,黄惠根,张容,刘聪明,胡勇,杨建海. 护理学杂志. 2011(07)
[9]汶川大地震期间医院运输工人社会支持与情绪相关研究[J]. 魏毅,王立,黄霞. 华西医学. 2009(03)
[10]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 郭素然,辛自强,耿柳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1)
本文编号:3123219
【文章来源】: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0,15(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
1.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
1.2.3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运输工人PTSD发生情况
2.3 运输工人应激障碍及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2.4 运输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对PTSD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5 运输工人PTSD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PTSD的发生状况
3.2 新冠肺炎期间医院运输工人PTSD的影响因素
3.3 运输工人应对方式与PTSD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研究——基于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 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孙楚航.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4)
[2]普通民众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调查[J]. 李焱芳,王薛瑶,张晶,杜少锋,曾令霞.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02)
[3]新型冠状病毒一线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分析[J]. 李传圣,米元元,初静,朱丽群,张振宇,梁荔燕,刘凌云. 护士进修杂志. 2020(07)
[4]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王一,高俊岭,陈浩,毛一蒙,陈苏虹,戴俊明,郑频频,傅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0(02)
[5]103名院前急救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筛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章琼,朱芳,沈元春. 护理学报. 2019(15)
[6]舟曲泥石流5年后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及抑郁现况调查[J]. 李铿,蒋霞,王成,吴志贤,潘卫明,乔昆.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11)
[7]情绪调控策略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关系的性别差异[J]. 安献丽,陈四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2)
[8]医疗输送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实践[J]. 肖冬梅,黄惠根,张容,刘聪明,胡勇,杨建海. 护理学杂志. 2011(07)
[9]汶川大地震期间医院运输工人社会支持与情绪相关研究[J]. 魏毅,王立,黄霞. 华西医学. 2009(03)
[10]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 郭素然,辛自强,耿柳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1)
本文编号:3123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1232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