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氧化还原活性金属络合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02:26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丧失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全球发病率极高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病(Prion, PrP)是唯一具有传染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有关诱导这类神经疾病发生的因素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蛋白聚集之外,氧化应激效应被认为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离子(如Cu(Ⅱ)、Fe(Ⅲ))催化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可以削弱线粒体的生理功能、破坏细胞膜等。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离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金属离子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的关系,具体工作包括:一、β-淀粉样蛋白-Cu(Ⅱ)络合物(Aβ-Cu(Ⅱ))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测定了Aβ-Cu(Ⅱ)氧化抗坏血酸(AA)的速率,提出了催化氧化的机制。所研究的Aβ包括Aβ(1-16)、Aβ(1-42)和Aβ(1-42)聚集体。催化AA氧化的次序依次为Aβ(1-16)-Cu(Ⅱ)>Aβ(1-42)-Cu(Ⅱ)>Aβ...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
1.1.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假说
1.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
1.2 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
1.2.1 帕金森病的定义
1.2.2 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
1.2.3 帕金森病的治疗措施
1.3 朊病毒的研究现状
1.3.1 朊病毒的定义及分类
1.3.2 朊病毒的发病机制
1.3.3 朊病毒的预防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Aβ-Cu(Ⅱ)络合物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溶液配制
2.3.2 AA氧化动力学
2.3.3 电化学测试
2.3.4 原子力显微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A初始氧化速率与AA浓度的关系
2.4.2 AA初始氧化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2.4.3 AA初始氧化速率与Aβ-Cu(Ⅱ)浓度的关系
2氧化AA的产物分析"> 2.4.4 O2氧化AA的产物分析
2.4.5 Aβ-Cu(Ⅱ)氧化AA的电化学研究
2氧化AA的速率"> 2.4.6 不同Aβ-Cu(Ⅱ)络合物催化O2氧化AA的速率
2.4.7 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 α-Syn-Cu(Ⅱ)络合物氧化还原活性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过程
3.3.1 α-Synuclein(1-19)的合成
3.3.2 α-Syn的表达和纯化
3.3.3 质谱分析
3.3.4 电化学测定
2O2的测定"> 3.3.5 H2O2的测定
3.3.6 细胞毒性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α-Syn-Cu(Ⅱ)和α-synuclein(1-19)-Cu(Ⅱ)络合物的质谱分析
3.4.2 α-Syn-Cu(Ⅱ)络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
2O2"> 3.4.3 α-Syn-Cu(Ⅱ)催化AA氧化产生H2O2
3.4.4 细胞毒性实验
3.4.5 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DA-Fe(Ⅲ)-ATP三元络合物的结构表征及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3.1 紫外吸收光谱
4.3.2 质谱
4.3.3 电化学测试
4.3.4 高效液相色谱
4.3.5 细胞毒性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A-Fe(Ⅲ)-ATP三元络合物的形成
4.4.2 ATP对DA-Fe(Ⅲ)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4.4.3 ATP对Fe(Ⅲ)催化DA氧化速率的影响
4.4.4 ATP对DA和DA-Fe(Ⅲ)细胞毒性的影响
4.4.5 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 Prion-Cu(Ⅱ)络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过程
5.3.1 电化学测试
5.3.2 AA氧化速率测定
2 O2测定"> 5.3.3 H2O2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4-Cu(Ⅱ)及OP4-Cu(Ⅱ)4络合物的伏安特征"> 5.4.1 OP4-Cu(Ⅱ)及OP4-Cu(Ⅱ)4络合物的伏安特征
4-Cu(Ⅱ)及OP-Cu(Ⅱ)络合物与生物还原剂AA的反应"> 5.4.2 OP4-Cu(Ⅱ)及OP-Cu(Ⅱ)络合物与生物还原剂AA的反应
5.4.3 不同模式下PrP与Cu(Ⅰ)的络合系数
5.4.4 生物学意义
第六章 氧化还原电对诱导的金属硫蛋白金属释放过程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过程
6.3.1 汞膜电极的制备
6.3.2 锌离子释放量的测定
7-MT中巯基的测定"> 6.3.3 Zn7-MT中巯基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7-MT中Zn2+的释放量"> 6.4.1 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GSH-GSSG诱导Zn7-MT中Zn2+的释放量
7-MT中巯基的变化"> 6.4.2 GSH-GSSG诱导Zn7-MT中巯基的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36472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1.1 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
1.1.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假说
1.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
1.2 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
1.2.1 帕金森病的定义
1.2.2 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
1.2.3 帕金森病的治疗措施
1.3 朊病毒的研究现状
1.3.1 朊病毒的定义及分类
1.3.2 朊病毒的发病机制
1.3.3 朊病毒的预防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Aβ-Cu(Ⅱ)络合物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溶液配制
2.3.2 AA氧化动力学
2.3.3 电化学测试
2.3.4 原子力显微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A初始氧化速率与AA浓度的关系
2.4.2 AA初始氧化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2.4.3 AA初始氧化速率与Aβ-Cu(Ⅱ)浓度的关系
2氧化AA的产物分析"> 2.4.4 O2氧化AA的产物分析
2.4.5 Aβ-Cu(Ⅱ)氧化AA的电化学研究
2氧化AA的速率"> 2.4.6 不同Aβ-Cu(Ⅱ)络合物催化O2氧化AA的速率
2.4.7 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 α-Syn-Cu(Ⅱ)络合物氧化还原活性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过程
3.3.1 α-Synuclein(1-19)的合成
3.3.2 α-Syn的表达和纯化
3.3.3 质谱分析
3.3.4 电化学测定
2O2的测定"> 3.3.5 H2O2的测定
3.3.6 细胞毒性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α-Syn-Cu(Ⅱ)和α-synuclein(1-19)-Cu(Ⅱ)络合物的质谱分析
3.4.2 α-Syn-Cu(Ⅱ)络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
2O2"> 3.4.3 α-Syn-Cu(Ⅱ)催化AA氧化产生H2O2
3.4.5 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 DA-Fe(Ⅲ)-ATP三元络合物的结构表征及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3.1 紫外吸收光谱
4.3.2 质谱
4.3.3 电化学测试
4.3.4 高效液相色谱
4.3.5 细胞毒性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A-Fe(Ⅲ)-ATP三元络合物的形成
4.4.2 ATP对DA-Fe(Ⅲ)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4.4.3 ATP对Fe(Ⅲ)催化DA氧化速率的影响
4.4.4 ATP对DA和DA-Fe(Ⅲ)细胞毒性的影响
4.4.5 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 Prion-Cu(Ⅱ)络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过程
5.3.1 电化学测试
5.3.2 AA氧化速率测定
2
5.4 结果与讨论
4-Cu(Ⅱ)及OP4-Cu(Ⅱ)4络合物的伏安特征"> 5.4.1 OP4-Cu(Ⅱ)及OP4-Cu(Ⅱ)4络合物的伏安特征
4-Cu(Ⅱ)及OP-Cu(Ⅱ)络合物与生物还原剂AA的反应"> 5.4.2 OP4-Cu(Ⅱ)及OP-Cu(Ⅱ)络合物与生物还原剂AA的反应
5.4.3 不同模式下PrP与Cu(Ⅰ)的络合系数
5.4.4 生物学意义
第六章 氧化还原电对诱导的金属硫蛋白金属释放过程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过程
6.3.1 汞膜电极的制备
6.3.2 锌离子释放量的测定
7-MT中巯基的测定"> 6.3.3 Zn7-MT中巯基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7-MT中Zn2+的释放量"> 6.4.1 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GSH-GSSG诱导Zn7-MT中Zn2+的释放量
7-MT中巯基的变化"> 6.4.2 GSH-GSSG诱导Zn7-MT中巯基的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36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1364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