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人格、应对方式和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0 20:1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是如何影响抑郁症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的,人格特质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山西某三级甲等医院的357例抑郁症患者及28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和评估,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层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①抑郁患者组在消极应对上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积极应对上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841,-15.491;P<0.05);抑郁患者组在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内外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42,2.454,-5.375;P<0.05);②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90,P<0.01),应对方式总分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23,P<0.05),与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均显著相关(r=0.197,0.556,-0.17...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28(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抑郁的评定
1.2.2 应对方式的评定
1.2.3 人格的评定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2.2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比较
2.2.1 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
2.2.2 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人格的差异比较
2.3 抑郁组应对方式、人格与抑郁症状的相关
2.4 抑郁组应对方式和人格的回归分析
2.4.1 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人格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2.4.2 人格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人际不信任的中介效应[J]. 刘家僖,蔡太生,谢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3)
[2]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自动思维相关研究[J]. 马芳,巫建菊.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01)
[3]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J]. 黄庆玲,雍那,胡华,杨祥英,杜莲,蒙华庆. 重庆医学. 2015(05)
[4]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J]. 赵际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 (03)
[5]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与发展[J]. 徐华春,黄希庭,柳春香,程科.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2)
[6]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1)
[7]神经质和外倾的负情绪减弱调节特点[J]. 胡艳华,黄敏儿. 心理学报. 2006(04)
[8]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 张倬秋,张树森,段芬,陈婷. 华西医学. 2002(01)
[9]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 陈朝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04)
[10]应付与应付方式[J]. 肖计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04)
本文编号:3239862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28(06)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抑郁的评定
1.2.2 应对方式的评定
1.2.3 人格的评定
1.3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2.2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比较
2.2.1 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
2.2.2 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人格的差异比较
2.3 抑郁组应对方式、人格与抑郁症状的相关
2.4 抑郁组应对方式和人格的回归分析
2.4.1 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人格对抑郁的回归分析
2.4.2 人格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人际不信任的中介效应[J]. 刘家僖,蔡太生,谢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3)
[2]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自动思维相关研究[J]. 马芳,巫建菊.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01)
[3]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J]. 黄庆玲,雍那,胡华,杨祥英,杜莲,蒙华庆. 重庆医学. 2015(05)
[4]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J]. 赵际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 (03)
[5]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论与发展[J]. 徐华春,黄希庭,柳春香,程科.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2)
[6]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1)
[7]神经质和外倾的负情绪减弱调节特点[J]. 胡艳华,黄敏儿. 心理学报. 2006(04)
[8]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调查分析[J]. 张倬秋,张树森,段芬,陈婷. 华西医学. 2002(01)
[9]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 陈朝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04)
[10]应付与应付方式[J]. 肖计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04)
本文编号:3239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2398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