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Tac1调节小鼠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3 14:29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临床上约有304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会出现抗药性。因此,深入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对其临床防治尤为重要。P物质是一种由Tac1基因所编码的速激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痛觉感受、压力调节、体温调节、心血管调节、运动协调及胃肠功能等。据新近报道,P物质也被认为参与抑郁症的发生,但机制不明确。本研究首先通过Real-time PCR手段检测了Tac1基因在成年鼠脑中的表达,发现Tac1基因在多个脑区均有表达,尤其在纹状体中表达较高。纹状体Tac1基因主要编码P物质,本研究通过构建Tac1-Cre+/-,Ai9+/-小鼠,进一步确认了P物质在纹状体中的表达。接下来通过慢性社交挫败应激压力实验(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CSDS)构建了抑郁敏感(Depression susceptible)和抑郁恢复(Depression resilient)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抑郁敏感小鼠纹状体中P物质mRNA...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Tac1调节小鼠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Tac1基因前体mRNA剪切产生的4种亚型

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物质,P物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外显子中。编码NPK的序列包含在第3外显子、第4外显子、第5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中。Tac1基因转录产生的前体mRNA可被选择性剪切产生4种不同类型的亚型(α、β、γ、δ),各种亚型均能编码P物质,β、γ可编码NKA,仅有β亚型编码NPK,γ亚型编码NPγ(图1.1)[30,31]。图1.1Tac1基因前体mRNA剪切产生的4种亚型1.2.2P物质P物质是哺乳动物中最丰富的神经激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包括伤害感受,压力调节,体温调节,心血调节,运动协调,胃肠功能[32]。在已知涉及调节压力和焦虑反应的脑区中已经鉴定出高水平的P物质免疫反应脑区,例如扣带皮层,尾壳核,伏隔核,隔膜,海马,杏仁核,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蓝斑,臂旁核和延髓[33,34]。在上述不同脑区内,P物质常与其他神经激肽共存于同一神经元中,并与“经典”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谷氨酸等共存[35]。由于P物质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图1.2),不易通过常规的westernblot手段检测。据文献报道,通过Real-timePCR检测Tac1基因的表达能够反应P物质的水平[36]。图1.2P物质的氨基酸序列

纹状体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图1.3纹状体的结构1.4压力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小鼠慢性压力,尤其是社会心理压力,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59]。适宜的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的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60]。啮齿动物的慢性应激模型是抑郁症的经典动物模型之一,包括了抑郁的许多核心行为特征,并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治疗评价[61]。抑郁动物模型包括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restraintstress,CRS),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hronicunpredictablemildstress,CUMS)和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hronicsocialdefeatstress,CSDS)等,且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的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62]。1.4.1慢性束缚应激CRS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啮齿动物的几个大脑区域(例如海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伏隔核)的形态,激素和行为改变,造模方法方便易行[63]。该方法通常将动物在约束装置(袋子或管子)中约束1–6h,造模周期持续14至21天或更长时间[64]。CRS模型的局限性是动物易习惯于反复暴露于同型约束应激源后逐渐适应,表现为在受压14天的动物中,血浆皮质酮(啮齿动物中的主要糖皮质激素)对最终应激源的反应减弱[65]。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对CRS的反应方式与皮质酮相似,随着暴露于重复的约束应激源的频率增加而降低。表现为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动没有增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表达也没有增加[66]。1.4.2慢性不可预测的轻度应激CUMS是一种公认的抑郁症模型造模方法。该方法是采用7-13个轻度且不VentralStriatum(NAc)DorsalStriatumCoreLateralShellMedialShell


本文编号:3245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245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